到今年6月1日,常香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十年,3650多天。在戏迷心中,常先生从未走远。
几个月前,陆陆续续就有电话打到编辑部,询问今年是否会有纪念常先生的活动。接到电话,心沉甸甸的。我们知道,这是他们对大河报殷殷的期待。年龄大一点的读者都不会忘记常先生那份浓浓的大河情。2003年5月28日,非典肆虐之时,常先生来到报社,给战斗在一线的人员捐款,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感人肺腑。怎能辜负读者对常先生这份深情?!
联系演出、商量选题,两个月前,采访提纲全面敲定。任务布置下去后,突然发现,执行此次采访的记者全是80后。这已是大河报第三代文化记者,他们年轻,有激情。平日里,全国重大文娱事件中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可是,就像如今大多年轻人一样,他们虽然生在中原,对流传多年的本土戏曲却很陌生。
然而,就在交稿前一天晚上,其中一个记者在他的朋友圈里留言:“成戏迷了”。他说,听流行音乐长大,一直觉得与戏曲无缘,从来不爱听,也不愿听。可是一个多月跑下来,从构思、采访到成稿,自己对豫剧好像着了魔。最后稿子都是在《拷红》、《白蛇传》、《花木兰》唱段的随机播放下完成。收笔那一刻,常先生女儿陈小香的一句话在他耳边不断循环:“等我钻进去,才知道戏曲的海洋太深了,研究到现在,我还经常有突破性的提高和认识。”他说,自己仿佛一下开了窍,手机里传出来的戏曲韵味,似曾相识、倍感亲切……
5月26日晚,大河报参与主办的纪念常先生的演出大幕已落,一些戏迷在剧场仍不愿离开,他们一个座位挨一个座位地收集节目单。拿这些有啥用?他们笑了笑,“收藏啊,你们得理解作为一个戏迷的心”。听到这个回答,“80后”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德艺双馨,这个词的分量,在此次采访中感受得真真切切!
常先生去世那年,著名诗人王怀让先生曾撰文: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永远到底有多远?此刻,她就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