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文体中心 执行 记者 朱金中 通讯员 唐智霞
引子
PREFACE
1954年的郑州总体规划,不仅是第一份落到实处的规划,也是到目前为止影响时间最长的一份规划——由于历史原因,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虽然也进行过几次规划,但都未能落实。
在1954年规划的指导下,到上世纪80年代,郑州已经形成了国棉基地为中心的棉纺工业区,南阳路工业区,行政区和西部市政府行政区,以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工学院、河南财经学院等为主体的文化路东北文化区和以郑州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等为主体的大学路西部文化区。
“改革开放之后,郑州新的城市规划势在必行,1979年,郑州开始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到1981年完成了《郑州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84年得到国务院的审批。”郑州市城乡规划局规划一处主任科员马州平说,因为这个规划是第二年实施的,所以也俗称1982版规划。
这次规划确定的郑州城市发展规模为:到1985年市区人口控制在85万,用地面积控制在71平方公里以内;到2000年市区人口不超过100万,用地面积控制在105平方公里内。
这次规划确定:城市建成区以紧促环状发展为主,在城市布局上改变以前单中心结构布局,采用多中心结构的方案。在已有的发展框架下,做出一些调整,近期规划为三个中心:京广铁路以西为一块,以碧沙岗市场为中心;京广铁路东、金水河北为一块,以花园路口为中心;京广铁路东、金水河南为一块,以二七广场为中心。远期将发展淮河路以南,以铁路广场为中心。这种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多中心调整,改变了以前仅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单中心城市结构,有利于城市内部结构的优化,对缓解二七广场城市中心的压力有良好作用。
郑东新区
郑州城区规划史上的大手笔
梁海超的家在西郊,但每天都要早起开车跑大半个市区上班——他在经三路开了一家不大的公司。“大概是1997年的时候,我就建议把公司迁到这一片,合伙人还不乐意,觉得很偏,当时林科路还是土路,一下雨一脚水一脚泥的。”
上世纪90年代的农业路一带,虽然挨着行政区,但还是很荒凉。动物园和农科院试验田,这两个名词就是当时偏僻的代名词。西区一带,远比北区一带繁华。
1982版的总体规划并不太看好北区,不过上世纪整个80年代,是郑州大发展的一个阶段,1985年,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已经突破90.4万人,城区面积达到了72.2平方公里——1982版规划明显滞后了。尽管第二年又编制了新规划,但在那个计划跟不上变化的大发展年代,一份能够承前启后的规划势在必行,这就是对新世纪的省会规划影响深远的1995版郑州总体规划。
这份规划勾勒了1995年到2010年的郑州整体框架,并于1998年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份规划预计,到2000年郑州市区人口为170万,2010年为230万;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132平方公里,2010年为189平方公里。在这份规划的指导下,还先后编制了近期规划、郑东新区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北部花园口规划、大学城规划等多个分区规划。
这份规划对未来省会的版图设计为:城市保持原有规划的多中心形式,形成中心城市、一个核心、三个中心、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布局。种种术语,在郑州老百姓的口中,形象地称呼为“东扩北移”。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像梁海超那样很早就看好北区的潜力优势,但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任何郑州人都不再怀疑东区和北区的崛起了。不管是有意图的商业开发,还是无意识的生活转变,郑州版图的重点已经转向了。
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高平原今年37岁,1998年来郑州上班时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丰庆路购置了一套小户型商品房。“什么投资房产啊,升值啊,刚参加工作也不懂,跟着同事买的,买来就是自己住,总房价还不到9万,还得按揭,压力很大。”高平原现在很惬意,“现在真切感觉到升值了,有人掏30万我都不卖。”早就搬进新居的他将这套小户型重新装修并出租,一个月能给他带来一千元的收入。
进入新世纪的郑州版图在迅速扩容,“东扩北移”的步伐跨越了原来的107国道。如今这条被命名为中州大道的路已经成为郑州的市区主干道。而中州大道东侧,就是郑东新区。
2002年,经国家建设部批准,郑州对东部建设用地进行了局部调整,最终敲定了现代化大都市风貌的新城区——郑东新区。
几十年前,一条京广线开辟近代郑州老城区和新区的双城格局,现如今,向东发展的郑州跨越了中州大道,开辟了又一个新城区。
“2009年,我们公司搬进CBD时,感觉还不错,很空旷,写字楼也没几家公司,下面的车位随便停。”徐嘉跃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他笑着说,郑东新区刚建时,网上有人还炒作说“鬼城”,这才几年基本上就起来了,“早上不到八点下面就没车位了,别的不敢说,CBD可是热闹多了。”
郑东新区无疑是郑州城区规划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手笔,CBD、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科技物流园区和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功能区带动了整个东区的蓬勃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郝展鹏先生认为,郑东新区的规划以及对1995版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使郑州从一核多中心的规划结构变成了旧城二七广场和郑东新区龙湖CBD中心组成的“双核”结构。这种“双核”结构的规划将引导郑州城市的中心向由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分割形成的东南象限发展,或许将改变多年以来城市与铁路纠缠的局面。
城市地铁
让郑州进入立体模式
跨越中州大道,让郑州的版图向东延伸,但这种延伸似乎并不是终点。
2004年,郑州人乃至河南人听到了一个新名词:郑汴一体化。2004年4月16日,《河南日报》以整版的篇幅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概念。今年10月26日,郑州开封两座城市将同时使用0371的区号,很多人惊叹:“郑汴一体化”已经进入倒计时。
和同事们纷纷在郑东新区安置新家不同,几年前,在郑东新区某私企上班的谢伟在中牟购买了一套小别墅。“当时价格非常非常便宜,如果郑汴真的一体化,我的房子岂不是在新的市区中心了。”谢伟笑着说。
郑州的城区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很多老百姓已经明白,一份城市规划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从投资理财到超市医院学校设置,规划都影响着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我每次开车路过祭城桥,都会瞅瞅旁边的儿童医院盖得咋样了,规划说明年初投入使用,就盼着这一天呢。”市民张先生说,每次小孩生病,都得往堵得不行的市区跑,实在头疼。
2005年,经国家建设部批准,郑州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一版《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0年8月,新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准。
“这份最新的郑州城市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马州平说,根据这份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区总人口将在110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为450万人。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
2013年12月26日,郑州地铁将正式投入试运营,郑州的城市版图已经不再是平面构架,而是进入了立体模式。新规划专门用一个章节对未来省会地下空间进行了规划,不仅对地下交通网络进行了规划,而且规划了未来郑州的地下商业街和多功能综合体,预计到2020年,地下空间利用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
新规划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新的城市框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似乎再完美的规划都不足以完整地设计出未来趋势——郑州的快速发展步伐总是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当我们浏览那一幅幅曾经的郑州市区版图,一百年前,郑县是如此的狭小和落后,但审视着如今的省会版图,郑州又是如此的大气与现代。又一个十年之后,郑州的版图又将是什么模样呢?也许,又会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原标题:“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五 “东扩北移”,搭建现代大都市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