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四 五四年规划,打造省会郑州新版图

2013/12/20 14:55:01 点击数: 【字体:

“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四 五四年规划,打造省会郑州新版图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条曾经很有名气的政一街,在1954年的规划中,原本是一条斜向的道路

“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四 五四年规划,打造省会郑州新版图

1955年根据1954年郑州总体规划图制作的郑州市规划图。正是这份规划,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郑州市区版图框架

  “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四

  □策划 文体中心 执行 记者 朱金中 通讯员 唐智霞 文图

  引子

  PREFACE

  1948年10月22日,郑县解放,回到人民怀抱的这座城市又重新被设置为郑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郑州也迈开步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版图扩容,而指导这一扩容的就是著名的1954年郑州总体规划。

  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郑州还有过两次未能付诸实施的规划。1951年和1952年,北京和上海的专家受邀先后编制了《郑州市将来发展计划》(1951年)和《郑州市都市计划草案平面图》、《郑州市都市计划报告书》(1952年)。这两个方案都是以欧美流行的“花园城市”规划思维为指导,并不符合当时郑州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52年河南已经确定将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因此量身打造一份省会城市规划才是首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都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郑州的城市规划也不例外。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等人的直接参与制定下,出台了一份《郑州城市规划草图》。1954年,经过苏联专家巴拉金的亲自修改,1955年这份郑州总体规划上报国家有关部委,第二年得到批准。1954年郑州总体规划是建国后第一份得到国家批准的城市规划,也是郑州近代以来第一份几乎完整付诸实施的城市规划。

  1954年总体规划预期为:1972年城市人口达到58万人,用地面积达到63.6平方公里。这份规划奠定了未来近30年郑州市区的版图框架,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几大区域,如行政区、西郊工业区、南阳路工业区、文化区、仓库区等,都出自这份规划。

  1954年总体规划的道路系统,将整个市区的道路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具体规划了6条对称的主干道及3条环路,形成放射加环形的道路骨架。

  驰名中外的二七广场,自此成为省会的中心。

  绿荫覆盖的行政区

  今年73岁的杨秀琴老人住在纬一路的一个老家属院内,1954年她和丈夫随着“省会迁郑”的人流搬进了郑州。“刚到郑州,公交车都很少,自行车也不多,倒是坐火车很方便。”杨秀琴老人回忆说,很多干部进了郑州,发现新省会环境很不错,城市开阔,看哪里都新鲜。“金水路非常宽,金水河两岸都是空地,我们在那里种了玉米、花生、南瓜”。

  在1954年总体规划中,大约新通桥以东、燕庄以西、农业路以南、金水路以北的这块区域被规划为省直机关办公区域,也就是郑州人俗称的“行政区”。

  很多行政区的老人回忆起来最为感慨的就是满眼的绿色。“郑州叫绿城嘛。咋来的?就是五十年代那会种的法国梧桐,后来长大了,到处绿荫荫的。”退休干部王英杰现如今提起行政区的大树感觉蛮遗憾,“砍了不少啊,金水路还有,黄河路也可以,花园路都光秃秃的了”。

  1954年总体规划因为涉及“省会迁郑”这一大事,对行政区的规划尤为重视,兴建了各种办公、住宅用房。为了解决省直机关人员的生活问题,还修建了菜场,布匹、百货、副食品等门市部。“最有名的就是纬四路市场,最初就是为了解决省直机关人员的生活问题而兴建的菜市场,后来发展成行政区很有名的一个集贸市场。现在正道花园商场那一带,原来也是个市场。”市城乡规划协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行政区的一些市场、门店,追根溯源都和省会迁郑有着不解之缘。

  相较于其他城区,行政区从地图上看,更具备规划特色——经一路到经七路、纬一路到纬五路,一条条直线切割出大大小小的区域。但在最早的规划方案中,这些道路并不是直来直去。

  当初按照苏联专家穆欣的规划,把火车站作为郑州市的大门,从火车站修一条到现在省人民大会堂的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轴线,由此向周围辐射。由于这条主轴线并不是直线走向,辐射出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斜的,非常不符合中国人正南正北的建筑习惯。1954年,在河南省委领导的修正下,才有了今天行政区条条块块、直来直去的风格。

  不过由于省会迁郑是一个大工程,在更正这个错误之前,有一些房屋和道路已经出现了斜向问题。“很多老郑州人都未必知道,政一街原来就是斜着走向的,不是正南正北。”市城乡规划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这条路斜了很多年,但这种路毕竟是少数,而且身在路上,有时候也不一定感觉出来。后来觉得确实不符合中国人建筑习惯,就对这条路进行了改建。

  1954年总体规划最为浓墨重彩的就是行政区,因为这里是省会迁郑后省直机关的驻所,也让郑州自此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

  西工业区领导郑州时尚生活

  “西郊,西郊,别说和郑东新区比,就是和金水区一比,也就是郊区了。”在国棉三厂家属院,周大爷乐呵呵地自嘲说。

  周大爷是陕西人,他老伴是上海人,1954年为了响应国家在郑州兴建国棉基地的号召,两个人一西一东来到郑州,见证了郑州西工业区那段最为辉煌的岁月。

  1954年总体规划对郑州的定位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953年国家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准备投入巨资在此兴建五个大型棉纺织工厂。1954年总体规划对工业区的安排更加明确,划分出四个不同性质的工业区:重工业区、棉纺织工业区、中小型工业区和轻工业、服务业工业区。

  这几个工业区中,对郑州影响最深的恐怕就是郑州人俗称的棉纺路一线的棉纺织工业区。

  上世纪80年代前,几家国棉企业的辉煌带动了郑州西区经济的繁荣。由于大量沿海地区纺织工人的拥入,他们不仅给郑州带来了熟练的技术,更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三厂,别的不敢说,以前那是引导服装潮流的啊。”周大爷说,很多“纱妞”(对纺织女工的俗称)都是上海、江苏那片过来的,眼光好、手艺好,“河南人土,不会穿,也不敢穿,人家敢穿啊,会穿啊。”周大爷笑着说,当年他就是被老伴身上穿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所吸引的。

  为了促进西工业区的开发,1954年总体规划将郑州市工人文化宫、郑州市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设置于此。为了满足工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国棉三厂和国棉五厂附近规划了两个集贸市场,后来的文化宫市场和劳动市场就是从这两个集贸市场发展而来的。

  经济的兴盛带动了文化的繁华,西郊人的生活层次在当年是领导省会的。“醉仙楼知道吗?那可是当年西郊乃至郑州有名的饭店,那饭菜是一流的。”在棉纺路上开了一家电动车修理铺的秦师傅感叹说,别说醉仙楼了,当年国棉三厂食堂的饭菜都是远近闻名的。

  在那段火红的岁月里,西工业区的生活和它所创造的产值一样红火,这里的文化、娱乐气氛始终保持着温度,所谓的“西城舞步”,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跳到今天。

  1954年的总体规划,跨越了京广路,在北面规划了行政区,在西面确立了工业区,彰显了郑州作为全省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954年的总体规划,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和“省会迁郑”这一政治大事紧密相关的规划方案,除了行政区和西工业区的规划外,紧扣省会城市,在其他方面进行了规划,比如将岗杜附近的京汉铁路以东及二里岗一带规划为仓库区等。另外,这份规划还对京广、陇海铁路用地、城市供水水源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划。

  在这份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郑州依据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迅速由一个自发形成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发展成为一个有完整市政公用设施的省会和一座新兴的轻工业城市。到1958年,郑州中心城区面积已发展到59.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49万人。可以说,1954年的总体规划确立了整个郑州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郑州之后近30年发展的基础。(原标题:“地铁之上的郑州版图扩容”系列之四 五四年规划,打造省会郑州新版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12-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