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郑州

常——黄帝时期已有的姓

2016/3/1 15:17:19 点击数: 【字体:

    常cháng——黄帝时期已有的姓

 

常——黄帝时期已有的姓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传说常先在黄帝时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还有一个女性人物叫常仪,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史记·历书·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所以后人有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即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河南。

    常先、常仪以后,又有来源不同的三支常氏。一支是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封邑名命为常氏。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一支出自古代的吴国,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当代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说:“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常氏还有一支系北宋时因避讳而由恒氏所改。古代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宋真宗姓赵,名恒。为避宋真宗的名讳,恒氏以“恒”与“常”义近而改姓常。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左传》记有越国(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大夫常寿过。说明春秋时会稽一带已有常氏。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东汉初有常少,在公孙述据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县北)称帝时任太常。说明常氏在两汉时已有迁至今山西、四川者。

    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江原常氏,蜀汉时有常播,建兴中为县功曹,县长遭诬陷,他到狱争辩,被打数千杖,肌肤剥烂,幽闭三年,一直不改口,终于使县长的冤情得以澄清;还有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曾在成汉(十六国之一)任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七百余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

    隋、唐时期,长安(今属陕西)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田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附商舶中途遇险沉没,他舍己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

    宋代,常氏有迁至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南宋理宗时有连江(今属福建)人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明代有散曲家常伦。清代有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和讲师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堃。

    大陆常氏移居台湾,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进行开垦,后在台繁衍发展。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又有一些常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姓氏书列常氏郡望有河内、长安、新丰、平原(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

    常氏的堂号为知人堂,出自唐太宗时中郎将常何。一次,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因是武官,不善文词,便请门客马周代笔。因马周所写切中时弊,使太宗很高兴,便问常何。常何如实禀报。太宗立即召见马周,与马周交谈后,发现马周很有才华,立即封马周为官,并表扬常何为“知人”。常何的后裔因以为堂号,即“知人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常姓列为当今中国第9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将常姓列在第87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常姓分布很广,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较多,这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63%。常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隋代鄯善右族有常氏;清道光时云南马龙州(今马龙)土知州为常氏,系彝族;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柯乐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水、满、彝、回、蒙古、东乡、锡伯等民族也都有常姓。

    常姓起源地之一的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京广铁路经其东境;起源地之二的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及陇海铁路横贯其境。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