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鐢ㄦ埛鍚�  瀵嗙爜    娉ㄥ唽浼氬憳 鎵惧洖瀵嗙爜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郑州

夏——出自国名人名的姓

2016/3/1 11:49:18 点击数:529 【字体:

    夏xià——出自国名人名的姓

 

夏——出自国名人名的姓

    夏姓,《元和姓纂》云:“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氏,征舒其后也。”这是说夏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禹为领袖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是采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另一支是春秋时陈国的征舒以祖字为姓氏形成的。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民众忧苦,尧听从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治理了9年,但洪水一来,冲垮堤坝,下游受害更加严重。舜继帝位后,把鲧放逐到羽山,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劳身焦思,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居外13年,历尽艰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给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继舜而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朝约当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左右,传13世、16王,曾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阳翟(今河南禹州)、斟寻(今河南巩义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至桀(都斟寻)时,为商汤所灭,其子孙有一支以禹时国号为姓,称为夏后氏。西周初,有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通志·氏族略》)。

    又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由帝舜的后裔妫满在今河南淮阳建立的陈国,传至第16位君主为陈宣公,名杵臼。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有个儿子叫御叔,为陈国大夫,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征舒,字子南,亦为陈大夫,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征舒“始以王父字为夏氏,而其母谓之夏姬”。这就是春秋时期陈国征舒以祖父之字为氏形成的夏氏。

    夏征舒的3世孙夏啮、4世孙夏区夫,均在陈国任大夫,裔孙夏御寇在齐国任大夫。战国时“能生拔牛尾”的著名勇士夏育为卫国人。这说明先秦时期夏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及山东省境内生息繁衍。秦始皇有侍医夏无且,当荆轲刺秦时,他以药囊击荆轲,护秦始皇,论功赐黄金百镒。西汉有方土夏贺良,重平(今河北吴桥东)人,哀帝时任待诏,作谶文说需改元换号;还有学者夏恭,为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后被刘秀召为郎中。东汉有夏勤,九江(郡治今安徽寿县)人,安帝时位至司徒;又有名士夏馥,圉(今河南杞县西南圉镇)人;还有一个夏育,灵帝时任护羌校尉、北地太守。于此可见,秦汉时期的夏氏除继续在河南境内发展繁衍外,已开始向西、向北、向南播迁。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如晋代的夏方、夏统,均为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南朝宋夏赤松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称:冀州高阳郡四姓有夏氏,兖州鲁国七姓之首为夏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越州会稽郡十四姓之首为夏氏。《姓氏考略》云,夏氏“望出会稽”。

    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于史籍,仍以今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者,这说明夏氏人口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此期较著名的人物有:夏竦,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初年洞庭湖起义军将领;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工画人物,尤擅山水。

    明代洪武末,有夏祥凤知邵武县(今属福建),明代还有海阳(今广东潮安)人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于闽、粤的夏姓人物。至近现代,南方的广西、四川、云南等省都已有夏姓居民。明代还有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疏浚吴淞江等河流,使苏、松地区水利有所改善,曾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画家夏昶,擅画墨竹,亦工楷书;嘉靖时首辅执政(宰相)夏言;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夏完淳。清代有小说家夏敬渠。近现代有文学家、史学家夏曾佑,诗人夏敬观,戏剧活动家夏月润,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

    夏姓移居台湾,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大都是从福建、广东迁去,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等地,早期以开垦为业。目前,夏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93位。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一些夏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国家。

    夏氏的堂号主要有平水堂、正德堂、会稽堂。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其后裔因以为堂号,称为“平水堂”。正德堂: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上元人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阳伯。夏儒的后裔为纪念此事,便以明武宗的年号“正德”为堂名,称为“正德堂”。“会稽堂”系以郡望为堂号。夏氏的堂号还有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夏姓列为当今中国第55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 39%。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将夏姓列在第66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夏姓分布很广,以江苏、浙江、江西较多,这3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39%。夏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宋代西夏人有夏姓;明朝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1811年)改流更姓住牧,其中龙竹山头目姓夏;清代满洲人有夏姓,世居子街;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满、回、佤、土家、蒙古等民族也都有夏姓。

    夏姓起源地之一的巩义,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洛河下游,陇海铁路横贯其境。夏姓起源地之二的淮阳,位于河南省东部、沙颍河北岸。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