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郑州

郑:源于姬友封国的姓

2015/6/17 15:59:18 点击数: 【字体:


    郑(zhèng):源于姬友封国的姓

郑:源于姬友封国的姓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公元前806年(即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姬静将小弟姬友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故史称郑桓公。他“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任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坏人,国人怨恨,诸侯反叛。郑桓公眼见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西周的太史,为朝廷的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知识渊博,熟知全国的情况;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时的太史名叫伯阳,即《郑世家》所说之“太史伯”。太史伯给郑桓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史称东虢)、郐(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两国一带,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而且,“虢叔(虢国国君)恃势,郐仲(郐国国君)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惰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这里所说的“孥”,指妻和儿女;“贿”,指财物;“寄孥与贿焉”是说可将妻、儿女及财物寄居、寄放在那里。郑桓公采纳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3年把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郐国与东虢之间,是为郑国在东方建国的基础,史称“虢郐寄孥”。公元前771年,太子宜臼(即周平王)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缯、犬戎攻西周都城镐京。幽王举烽火,诸侯不信,救兵不至。犬戎破镐京,杀幽王及郑桓公,掳褒姒而去,史称“犬戎之乱”。郑桓公为国捐躯后,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由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率兵护送,自此始称东周。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于公元前769年攻灭郐国,又于公元前767年攻灭东虢,在溱、洧之间建立新的郑国,谓之新郑。“溱、洧”为二水名。溱水河出河南省密县(1994年改为新密市)东北的鸡络坞,东南流,在密县大隗山下的大隗镇东10公里处会洧水,为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诗·郑风·溱洧》中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即指此二水。于此可知,郑武公东迁后的初都,当在今新密境内的溱水、洧水之间。又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居》(清人雷学淇辑本)记载:“郑桓公居棫林,徙拾,文公徙郑。”东汉宋衷注曰:“棫林与拾,皆旧地名;郑,即新郑也。”是知郑国是在郑文公踕(公元前672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时迁都新郑(今属河南)的。

    郑国在春秋初期为强国,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后逐渐衰弱,共历23君、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对比,姓氏古籍记述比较一致,其中记述较全面者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该书说:“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惟《史记·郑世家》所记郑国世系与《新唐书》所记略有不同,该书说:“幽公元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郑人立幽公弟骀,是为繻公”;“二十七年,子阳之党共弑繻公骀而立幽公弟乙为君,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尽管如此,郑国于公元前375年灭亡,子孙“以国为氏”的史实仍未改变。这就是郑氏的起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居荥阳开封。”郑当时为西汉初期陈(今河南淮阳)人,字庄,以任侠自喜,声闻梁、楚间,景帝朝为太子舍人,武帝朝为大司农;其子郑韬生郑仲,任江都守;郑仲生郑房;郑房生郑季,任赵相;郑季生郑奇,为议郎;郑奇生郑稚,汉末自陈徙居河南开封。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荥阳郡,治所在荥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开封朱仙镇、西至荥阳、南至密县、洧川,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不久废;西晋复置。于是,郑稚便成为荥阳郡人。“稚生御史中丞宾,宾生兴”。郑兴,字少赣,是东汉经学家,河南开封(今属河南)人,官太中大夫,初治《公羊传》,曾师事刘歆,兼治《左传》及《周礼》,长于历数。其子郑众,字仲师,也是东汉经学家,因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他传其父《左传》之学,兼通《易》、《诗 》,明三统历。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称晚于他们的另一位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后郑”。“众生城门校尉安世,安世生骑都尉綝,綝生上计椽熙,熙二子:泰、浑”。郑浑,三国时任魏国少府大匠,其子郑崇,西晋时任荆州剌史。“崇生遹,遹生随,扶风太守。随生(前)赵侍中略,略六子:翳、豁、渊、静、悦、楚。豁字君明,燕太子少傅、济南公,生温。温四子:涛、晔、简、恬。涛居陇西。晔 ,后魏建威将军、南阳公,为北祖;简为南祖;恬为中祖。晔生中书博士茂,一名小白,七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因号‘七房郑氏’。大房白麟后绝,第三房叔夜后无闻”,其余各房人丁兴旺,又分出许多支脉。由于荥阳郡郑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于是,“荥阳”便成为郑氏的郡望和堂号。

    另据史书及其它有关资料记载,秦末至晋代,郑氏还分布于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五姓有郑氏。”巴郡系战国秦于古巴国地置,治所在江州县(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三国蜀汉移治今重庆市区,南朝齐改为垫江县,北周又改为巴县)。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刘璋改为永宁郡,建安六年(201年)复为巴郡;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渝州。南郡系战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纪南城);不久迁治江陵(今属湖北);三国吴迁治公安(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北);西晋时又迁治江陵;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荆州为南郡。“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于此可知,今四川重庆及湖北江陵一带在汉代已有郑氏,且为当地五大姓之一。《闽书》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可知西晋永嘉二年(308年),由于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南迁,郑氏有一批人自河南徙居今福建省。

    唐代,河南郑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第一次在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开辟漳州,有郑姓将校随同前往,后在福建安家落户,繁衍发展,使郑氏遍布福建、广东的许多地方。对此,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说:“唐垂拱(武则天年号,685年至688年)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第二次在唐末,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郑氏随其前往,后王审知受封为闽王,郑氏在福建定居,子孙传衍于福建、广东的许多地方。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为河南固始人,即是此次随从王潮、王审知入闽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称:“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州)之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也说:“夫我郑自唐光启(唐僖宗年号,885年至888年)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郑成功一支属于泉州郑氏,直系始祖隐石公,移居南安县石井乡,大约在明初。此外,唐代,江西已有郑氏的聚居点;至明、清时期,云南、贵州、辽宁等省均有郑姓人物载入史册,可见郑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的许多地方。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郑氏三代治台期间,闽南地区郑氏宗亲有许多人入台。清朝政府领有台湾以来,闽、粤沿海入台的郑姓人更是络绎不绝,发展至今,郑氏是台湾第12大姓,与黄姓共有“黄郑排满街”之誉。郑氏播迁海外,始于清代,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几乎遍布全世界。

    郑氏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仅在二十五史中单独立传者即有443人,其中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春秋末年有美女郑旦,为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相传与西施同时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为妃,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战国末,韩国水利家郑国,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以阻止和延缓对韩国等国的兼并战争。秦王政采纳其建议,征发大量民工,由他主持开凿西引泾水、东注洛河的灌溉渠,长达300余里,灌田4万余顷,“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名)曰‘郑国渠’”。

    西汉有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郑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和尉犁西),攻破车师,为卫司马;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汉,被任为西域都护,后封安远侯。还有广汉(治今四川金堂东南)农民起义首领郑躬。东汉时,与经学家郑众同时,还有一位宦官也叫郑众,南阳犨(chōu)县(今河南鲁山)人,章帝时为中常侍;和帝初,他首谋诛灭外戚窦宪,任大长秋,封鄛乡侯。和帝常与他议论政事,成为东汉宦官参政的开端。除前文提到的郑兴、郑众父子外,东汉还有一位经学家叫郑玄,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他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百千人;后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称为“郑学”。北魏有开封人郑道昭,官至秘书监,好为诗赋,亦工书法。北周时开封人郑译,历任内史上大夫等职,大象二年(580年)与刘昉等支持杨坚总朝政。杨坚当政后,他任柱国、相府长史;隋初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等职,曾参议定乐。

    唐代,郑氏更是人才济济,仅任宰相者即有9人:郑愔(yīn)为唐中宗相,郑珣瑜、郑余庆、郑絪为唐德宗相,郑覃为唐文宗相,郑朗为唐宣宗相,郑从谠、郑畋(tián)为唐僖宗相,郑延昌为唐昭宗相。其中,郑畋系荥阳(今属河南)人,会昌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时,他为凤翔节度使,战败黄巢部将尚让,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纠合各藩镇兵力包围长安;后称病解职赴成都,不久病死。此外,唐代有画家郑虔,亦为荥阳人,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官广文馆博士;爱弹琴,与李白、杜甫为诗酒交;擅书画,当时有“郑虔(诗、书、画)三绝”之誉;长于山水画,画山多用墨色,树枝老硬;亦作鱼水及人物。还有诗人郑谷,宜春(今属江西)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清逸致。唐大臣郑注,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东)人,出身寒微,本姓鱼,冒姓郑氏,以善医为宦官王守澄所荐,并得文宗信用,历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凤翔节度使等职。唐代还有一位对加强南诏(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与唐朝的联系和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的郑姓人物,叫郑回,他是汉族,原为唐西泸(今四川西昌境内)县令,为南诏王阁罗凤俘虏,以汉文教授王室子弟,撰有南诏德化碑文,记录南诏强盛时的疆域、军政设施、与唐的关系及境内各族生活习俗等,为研究南诏史的重要资料;至异牟寻时,被任为清平官。其裔孙郑买嗣,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宋代的郑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郑侠,少时以苦学为王安石所重,后监安上门,反对新法;吕惠卿执政时,被贬逐英州;哲宗初年为泉州教授,后再贬英州;徽宗时得归,家居而卒。南宋有史学家郑樵,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不应科举,居夹漈山上,刻苦力学30年,访书10年;对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等知识,注意实地考察,生平著作丰富,有《氏族志》、《动植志》等80余种;晚年编撰《通志》,网罗各代历史,合为一书,其中的二十略,颇具创见。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宋亡后,隐居苏州,念念不忘宋室;善画墨兰,多花叶萧疏,不画土、根,寓赵宋沦亡之意,兼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其诗也表现出怀念宋室的感情。元代,郑氏涌现出两位戏曲作家,一位叫郑光祖,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所作杂剧今知有18种,现存《周公摄政》、《三战吕布》等5种;另一位叫郑廷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所作杂剧今知有22种,现存《看钱奴》、《后庭花》等5种,作品大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有所揭露。明代有突出贡献的郑姓名人是宦官、航海家郑和。他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受家庭影响,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28年间7次出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清之际,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在海上起兵,后受明官职,至都督同知;1645年拥唐王在福建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次年清兵入闽,不战而降,后为清廷所杀。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反对其父降清,曾在南澳(今属广东)起兵,从事抗清活动;永历十五年(1661年),他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陆,经过8个月的战斗,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他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用陈永华主政,刘国轩主军,据守台湾。郑经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死台湾,其子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降清,隶汉军正红旗,封公爵。清初有书法家郑簠,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善隶书,以洒脱见长。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后以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擅写兰竹,工书法,能诗文,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诗人郑珍,贵州遵义人,为晚清宋诗派作家。物理学家郑复光,安徽歙县人,1842年著成《弗隐与知录》一书,1846年又著《镜镜詅痴》一书。清末湖南凤凰人郑国鸿,世袭云骑尉出身,1840年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在鸦片战争中表现突出,1841年春率兵1200人增援定海,9月与葛云飞、王锡朋二总兵协力抗击英军,扼守竹山门,血战六昼夜,10月1日英勇战死。

    近现代及当代,郑氏在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一些著名人物。近代有词人郑文焯,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汉军正黄旗,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能词,兼长于金石、书画、医学。近代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原则。近代民主革命者郑士良,广东归善(今惠阳)人,与孙中山结交,参加兴中会,负责联络会党;1900年领导惠州三洲田起义,屡败清军,次年在香港为清吏毒死。电影编剧、导演及早期活剧(新剧)活动家郑正秋,广东潮阳人,1913年即从事电影工作,参与编导的《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后参加新剧活动,编演过一些有爱国思想和社会改革意义的戏剧。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起历任上海、北平各大学教授,致力学术研究,并编辑文学刊物,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电影导演郑君里,广东香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曾在《新女性》等影片中担任主要演员;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宣传工作;后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导演了影片《乌鸦与麻雀》;解放后导演了《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影片。

    旅居海外及港澳的郑姓华人,对当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仅被列入“世界华人超级富豪榜”的就有:菲律宾的郑周敏,排名第17,拥有财富约45亿美元;香港的郑裕彤,排名第22,拥有财富约35亿美元;泰国的郑有英,排名第35,拥有财富约25亿美元;菲律宾的郑少坚,排名第42,拥有财富超过22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有:泰国的郑午楼、郑明如、郑芷荪,印度尼西亚的郑建盛,马来西亚的郑鸿标,香港的郑翼之家族。此外,新加坡华人有国际知名学者郑子瑜。

    郑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8%,分布很广,以浙江、福建居多,这二省的郑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的22%。郑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例如: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代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后有部分人改姓郑;世居沈阳的清代满洲人有郑姓;世居得州的清代高丽人有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汉姓为郑;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曾被迫使用日本姓谷川,至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选定汉姓郑。此外,朝鲜、蒙古、东乡、锡伯、满、京、壮、瑶、彝、白、黎、羌等民族均有郑姓。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