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hán——以邑以国命得的姓
传说黄帝之子昌意有个儿子叫韩流,其后代以他名字中的“韩”为姓氏,是为中国最早的韩姓。韩流之后,尧时有“仙人”韩终。但是,姓氏古籍记载世系较详的是出自采邑名和国名的韩氏,如《元和姓纂》云:“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代为晋卿,曾孙厥生起,起生须,须生不信,元(玄)孙景侯分晋为诸侯,八代至王安,为秦所灭,复以国为氏。”引文中的“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晋国的开国君主,因初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下传8世,就是晋穆侯;“成师”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昭侯的叔父,被昭侯封于曲沃,号桓叔,故又称“曲沃桓叔成师”;“万”是成师的儿子,在晋国做官,食邑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称为“韩武子”。韩,《史记·韩世家》作“韩原”,注为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初期,韩厥的7世孙韩虔(即韩景侯),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分别建立韩国、赵国、魏国,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姬午承认为诸侯。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子孙“复以国为氏”。为什么说“复”以国为氏呢?这是因为: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也有一个韩国,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开国君主是周成王姬诵之弟,春秋初为晋所灭,其地后被晋国封给万,这个韩国的后代曾以国为氏;再就是战国韩国的祖先韩厥先已以封邑为氏,韩亡国后又有更多的人以国为氏,扩大了韩姓人口。
秦灭韩,“尽入其地为颍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颍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之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今河南方城东),后发展成为大族。所以,姓氏书列韩氏的郡望为颍川、南阳。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
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已有大陆移民韩任贤在台湾下淡水港居住多年,说明韩氏入台最早者大约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此后,闽、粤韩氏又有一些人陆续移居台湾。目前,韩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91位。从19世纪开始,韩氏一些人向海外发展,徙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战国末期有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出身韩国贵族,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著有《韩非子》。西汉初有诸侯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在楚、汉战争中,战绩卓著。西汉时有燕(郡治北京市)人韩婴,为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梁国成安(今河南临汝)人韩安国,以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击退吴兵而著名;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韩延寿,在任颍川、东郡太守时,重礼义,聘贤士,纳诤谏,治行为当时最好者。东汉有金城(治今甘肃兰州西南)人韩遂,曾与马腾割据凉州。三国时有南阳堵阳人韩暨,提倡水排(水力鼓风炉),利用水力转动鼓风机械冶铁,较马排的功用提高三倍;河内(治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韩浩,曾与枣祗建议曹操实行屯田,供给军食。北魏末年有河北起义军首领韩楼。隋朝有大将韩擒虎,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有胆略,屡有战功,进位上柱国。唐代,韩氏任宰相者4人:韩瑗相唐高宗,韩休相唐玄宗,韩滉相唐德宗,韩弘相唐宪宗。其中,韩滉又是书画家。唐代还有画家韩幹,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诗人韩翃、韩偓,书法家韩择木,传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其中,成绩突出、影响深远者是韩愈。韩愈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公,世称韩文公。他反对藩镇割据,尊儒排佛,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颇大。五代时,南唐有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韩熙载,善为文;后周有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曾征发民工自大梁城(今河南开封)东导汴水入蔡水,以通漕运。北宋有大臣韩琦,仁宗朝任右司谏时,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4人,后历任陕西安抚使、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封魏国公。南宋有名将韩世忠,大臣韩侂胄。辽国有大臣韩延徽,历仕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等朝,任政事令、南府宰相等职。金国有韩企先,任尚书右丞相,创建金代各种典章制度;韩道昭,音韵学家,是韵书与等韵学相结合的首创者。元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曾被奉为明王,被捕牺牲后,其子韩林儿逃至武安(今属河北),1355年被拥立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历时5年。清代有曲艺东城调子弟书作家韩小窗。近现代有化学家韩组康,是中国极谱学的先导者,其研究成果有许多填补了中国仪器分析方面的空白;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先楚。海外韩姓华人有美国内政部助理部长韩锦嫦等。于此可见,韩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韩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姓氏中,是中国第2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68%,分布很广,南北皆有。韩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据《魏书·官氏志》载,代北原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迁都今河南洛阳后,以“汗”与“韩”音相近将其改为韩氏;宋代西夏人有韩姓;明代甘肃临夏地区土司姓韩,系“可汗”之省称;明朝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的清满洲人有韩姓;清代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清代甘肃循化厅土司姓韩,系撤拉尔回人;清代高丽有人韩姓,凡二派,分别出自易州、安法等地;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汉姓均为韩;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回、苗、壮、白、黎、朝鲜、撤拉、保安、土家、蒙古、达斡尔等民族均有韩姓。 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