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猴加官”唯一传人 88岁老手艺人人生坎坷

2016/7/15 10:40:12 点击数: 【字体:

“猴加官”唯一传人 88岁老手艺人人生坎坷
 
魏老先生做的“猴加官”惊艳到不少市民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为学艺,14岁那年把走街串巷的聋哑师傅接回家,拜师学习了3年
 
  现如今,88岁的他是“猴加官”唯一传人 在开封鼓楼,1000多个“猴加官”一晚上销售一空
 
  这稀罕玩意儿 咱差点看不到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实习生 杨益莹
 
  14岁时,魏义民在老家南阳的白河边上,遇见了一位挑着担子的手艺人。手艺人在卖“猴加官”——一只泥塑的小猴子,能把面具取下、戴上。这个本领把魏义民看呆了。手艺人来自新野县,是一位聋哑人。魏义民央求父亲,让本是走街串巷的聋哑师傅住到了自己家里。从此,魏义民这一辈子就和“猴加官”连在一起。
 
  为学手艺 他把师傅请回家住
 
  今年已经88岁的魏义民,回忆起当年他与“猴加官”的结缘,仍像年轻人般神采飞扬。他说第一次见到“猴加官”,是在小学的课本上。那时候,他就深深记住了这个神秘又有趣的小玩意儿。
 
  真正见到,是魏义民14岁那年。一位走街串巷的“猴加官”师傅被他请到家里住下后,他就拜师学艺,学期3年。师傅虽是残疾人,但是非常聪明,魏义民跟着他学到了这门手艺的精华。
 
  “猴加官”看似是个小玩意儿,制作过程却极复杂,融合了泥人、布艺、绘画、雕刻等多种技艺。不仅需要在红胶泥球上捏出猴脸,还要有极高的绘画能力,此外,还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杆原理,这样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的摘、戴面具中经受住把玩。这门综合了“跳加官”及“新野猴戏”的技艺,如今传人只有魏义民一人。
 
  经历坎坷 扔掉手艺几十年
 
  “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脸谱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在老百姓眼里,这可是个吉祥物。然而,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门手艺一直被尘封,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重新被世人知晓,并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年,学成出师的魏义民也干起了靠手艺吃饭的活儿。然而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魏义民逃难到外县。
 
  世道乱了,他做的“猴加官”也无人问津,魏义民只能靠做小工和要饭过活。1949年11月,魏义民参军,并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魏义民被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公司工作。每日为了生活奔波,“猴加官”逐渐消失在魏义民的生活中。
 
  朝思暮想 老艺人重出江湖
 
  1980年,魏义民从公交公司退休。闲下来的他琢磨着重拾“猴加官”的老手艺。魏义民的老伴儿听他唠叨了半辈子的“猴加官”,却从来没见过是什么样,也鼓励他做做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是没有制作的磨具,二是手艺都忘得差不多了,这让他又犯了难。
 
  凭着对“猴加官”的热爱,魏义民从制作磨具开始,一步步回想起当年的制作工艺:制磨具、做猴头、安铁丝钩、做猴身、制提线木棍……经过一个月的摸索,魏义民重新拾起了“猴加官”的手艺。
 
  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做了700多个“猴加官”。老伴儿拿着这些到二七塔、碧沙岗公园附近卖,销售非常好。魏义民做的“猴加官”做工精致、配色鲜艳,而且大家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很是稀奇。在开封鼓楼,魏义民做的1000多个“猴加官”一晚上被一抢而空。
 
  唯一传人 希望手艺能留住
 
  魏义民曾经收过两个徒弟,可现在却不愿再提起他们。原来两个徒弟在拜师学艺后不久,背着老人注册了“猴加官”的专利,甚至成了“发明人”。后来法院判定“猴加官”的专利属于魏义民,但他也不敢再收徒弟了。
 
  魏义民说,自己是“猴加官”唯一的传人,不能把这手艺断到这儿了。他带着“猴加官”参加了许多国内的展览活动,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