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秀美山水 >> 郑州地理 >> 浏览郑州

四十岁了 “水上漂”风韵犹存(2)

2013/11/15 10:35:44 点击数: 【字体:



    探访

  40年过去,水上餐厅依旧颇具特色

  水上餐厅?对于年轻的郑州人来说,或许说不清在哪儿。但若问老郑州人,他们都能说出个一二。

  尚存的这家“水上餐厅”位于金水路和二七路交叉口南约50米路西的金水河桥西侧。餐厅是一栋红黄相间的两层仿古建筑,餐厅两端,分别是两个亭子式样的造型,上写“水上餐厅”。

  餐厅横跨金水河,楼体东面的正中央,“大塘”两字醒目。近似阁楼的餐厅,设有卡座和包间。仅从外观看,那精细而又别致的仿古木刻窗雕,就能把人们的目光吸引过来。餐厅内部,木制红色廊柱,古朴典雅的竹帘,就连备餐柜,也是纯木仿古样式。

  5月9日上午9时,前来该餐厅吃早点的食客络绎不绝。就餐的师先生是个老郑州,他说,对这家餐厅的记忆是在他八九岁时,“那时都叫它水上漂”。

  杜宏凯,1970年生人。提起这家餐厅,自幼在旁边玩耍的他说,餐厅的轮廓没变,颜色上,像是重新刷了一遍。

  “水上餐厅有点历史了,以前卖开花馍和汤圆之类的比较有名。”目前经营这家餐厅的经理孙红霞说,现在的餐厅于2004年9月整修后开业,目前主要以港式早晚茶点和新派粤菜正餐为主。“经营的是南方菜品,大塘是广东一座文化古镇,粤菜有名气,餐厅就以此为名了”。

  餐厅李经理说,这家餐厅外观原来是青砖绿瓦,颜色很淡很朴素,后来他们把外墙,刷成了传统的中国红,餐厅内部也仿照北京一家饭店那种中国古建筑样式进行了重新整修,加了竹帘和木制装饰,“但它的整体风貌,我们保持不变”。

  回溯

  大规模治理金水河,有了两座“水上漂”

  申杰是一个老郑州,在他的记忆中,郑州不仅有这家水上餐厅,人民路金水河旁也有一家水上餐厅。

  关于郑州金水河上这两家水上餐厅的历史,老郑州“7762504”在博客里回忆道,最早的金水河两岸风景很美,河清水秀。但后来水源金海水库(现在的帝湖)干枯了,金水河也变了样。他上中学时,郑州市委为改变金水河的面貌和供应市民用水,并附带灌溉农田,1971年号召工人、干部通过义务劳动的方式,挖一条将黄河水引入郑州的邙山干渠,用黄河水来解决郑州的燃眉之急。

  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在政府引黄入郑和大规模治理金水河时,郑州在金水河上修建了两座引黄入郑闸,一座叫金水元宵(紫荆山附近),另一座就叫水上餐厅(现为大塘水上餐厅),老郑州都称它们为“水上漂”。

  附近居民印证,“当时引黄入郑和大规模治理金水河时,在这建了水闸,后来为美化这里的景观,就在水闸处建了亭子式的仿古餐厅,成了郑州很有特色的景观”。

  演变

  历经变革,一座“水上漂”已拆除

  “‘金水元宵’,原来也是跨金水河的水上餐厅。”曾与金水元宵为邻的郑州烤鸭总店负责人尚经理回忆说,1997年11月,金水河在又一次的治理过程中,“金水元宵”被拆除,但新通桥附近的“水上餐厅”得以保留。如今,历经变革,这家水上餐厅已经更名。

  资料显示,这两家水上餐厅均于1971年建成。其中新通桥的“水上餐厅”入选郑州市首批32个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的原因是,它曾是当年二七路上较早建设的餐饮类建筑。

  利宝生是郑州餐饮行业一负责人。他说,当年,这家水上餐厅属于郑州饮食公司,后来从公司里独立出去,“最开始它的名字就是‘水上餐厅’”。

  “这家餐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红火,后来随着饭店越来越多,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郑州市大塘水上餐厅的李经理说,在2004年9月大塘餐厅开业前,这座古建筑曾闲置了好多年,“当时这座建筑是荒废的跨河通道,我们经重新整修、翻新,成了现在的模样”。

  (下转C07版)

  (上接C06版)

  记事

  似水流年,留存着“水上漂”的故事

  对于“水上漂”,访它、读它,可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感受一座城的温婉与浪漫。

  能在那儿吃顿饭,是一种奢侈

  “现在六七十岁的老郑州对水上餐厅的印象都很深。”市民杜凤海说。

  程国新是杜岭街1号院居民。他说,上世纪70年代二七路上都还是平房,几乎没有什么饭店。这家水上餐厅出现后,市民发现,这里不但建筑造型别致,而且这里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和传统的食堂不一样,“那时在食堂吃饭都是拿着粮票,先给粮票,自己端饭,而在水上餐厅吃饭,是先吃饭后结账,且有服务员专门给你端上桌。这个餐厅在当时其实就是把人们吃饭的档次提高了”。“那时候,去那儿请客吃饭,就感觉很时髦。”程国新说。

  开花馍,那种味道最难忘

  在老郑州赵先生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水上餐厅不但卖开花馍,还打烧饼卖麻团。“开花馍是它的一大特色,馍下边还垫个纸片。那时的一两粮票只能买两个开花馍,那种馍个头很小,甜味,很好吃。”老郑州程国新回忆说。

  老郑州鲁先生这样回忆:“水上餐厅的特色面点为开花馍,是一种经过特殊加工的通体裂开、奶白柔嫩似花菜样的带有甜味儿的小馒头,很有名气,当然价格也不菲。”鲁先生回忆,当时的社会名流、家境殷实的市民、外地来郑出差人员、恋爱中人都以在水上餐厅进餐为时髦。上世纪80年代后,风光了10多年的“水上漂”无论从规模还是经营上都已落伍,人气也大不如从前,逐渐被淡忘。

  闺密相聚,密语欲寻白马王子

  老郑州申杰提起这家餐厅,拿“皇宫”作比,“那时候,这家餐厅在我们看来很气派,小时候从来没在那吃过饭”。

  家住杜岭街1号院的陈大妈年近八十。当年她在这家水上餐厅做面点。据她回忆,那时餐厅设有雅座和单间,算是高档请客、招待的地方。“真要在那儿吃顿饭,就觉得可牛。”老郑州杜宏凯说。

  不仅如此,水上餐厅还给当时的郑州平添了几分灵动之美。那时,市民可在水上餐厅边聊天边欣赏河岸美景。一名市民记得,她当年最希望和闺密去水上餐厅吃饭。“我们点过食品后,临窗而坐,看河岸杨柳成荫,少女的心也像一叶扁舟,荡漾在金水河中。我们密语,约定将来都找个心仪的小伙子做自己的恋人……”

  感怀

  一个名人和郑州的“时髦景观”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关于水上餐厅、金水河治理,只要是老郑州人,都知道一个人,那就是王辉。

  上世纪70年代的金水河,河道宽窄不一,河水臭黑,沿河部分单位把它当做了排污沟。为改造金水河,多年来政府不止一次发动各单位疏挖它。

  而郑州市地名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郑州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王辉除主持疏挖金水河及修建水上餐厅外,还主持修建了邙山提灌站等市政工程。

  在访谈中,王辉认为,一个城市没有一条像样的河,就不成为城市。所以修金水河时他动用了工程兵,从山上拉来石头砌护坡,回去时把金水河的污泥拉到农村肥田。但后来因为历史原因,郑州的金水河当时没有得以完全治理。而金水河的水上餐厅,成了当年郑州的时髦景观。

  老建筑“写下”一代人的奋斗史

  “金水元宵”和“水上餐厅”两座水上餐厅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而参与修建的那代人,多数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代人当知青时,恰在1970年~1977年间。那个年代的郑州人回忆,1971年,当时的他们全都是棒小伙和铁姑娘。虽干的是体力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但参与城市建设干起来生龙活虎。

  博友郑子曾在其博文《为王辉司令送行》中这样写道:“引黄入郑解水荒,西流湖畔喜洋洋;金水元宵水上漂,当年市民争逍遥!”的确,像邙山提灌站、水上餐厅等如今已成为值得留存和保护的建筑。(记者 宁田甜 文 李文波 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11-05-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