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秀美山水 >> 郑州地理 >> 浏览郑州

郑州两条路一社区因他命名

2013/11/15 9:02:13 点击数: 【字体:


郑州两条路一社区因他命名

一组5座凉亭仍在为世人遮阳挡雨


    阅读提示

  长一二百米,还没来得及和其他道路交会就走到了头。对于彭公祠街这条发于郑州市西太康路的偏僻小道,有网友称它是郑州最短的街道,但旋即有网友说郑州还有比它更短的街道,无论其是否为最短,仅凭其以一个人的名号而命名的路,在郑州就不多见。

  这个人比这条路历史更久。

  86年前的郑州,为了这个人,不但建了祠堂,塑了像,还为拜谒方便专门修了一条众人耳熟能详的路“铭功路”,当年的北京《晨报》专门为此刊发消息。2000年,祠堂所在的社区亦更名为彭公祠社区。

  他叫彭象乾,一名团长,当年为郑州这座城市免遭涂炭而战死。

  现状

  历经风雨5座凉亭仍在为游人遮阳挡雨

  由郑州市人民公园西门入内,一组5个雕梁画栋的亭子格外显眼。初夏正午的阳光,使三三两两的游人热得直往凉亭里走。

  虽然这个乘凉佳处早已坐满了人,但来此的游人依然不死心地寻觅着座位。靠右的凉亭内,一六旬老者低头弹着古筝。坐在亭内四周的游人,或凝神远眺,或侧耳细听,也有小伙子搂着转累的女友小声说话。

  “我是上世纪80年代搬到公园附近住的,那时候就有这几座凉亭,但我还真不知道这凉亭是什么时候建的。”弹古筝的老人叫孟淑洁,她抬起头对记者说:“真得感谢这凉亭,我退休后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弹一会儿,有时候会约上几个票友,我弹他们唱。有了凉亭,我们就不怕刮风下雨了,挺好的。”

  难怪他们不知道,若不是提前看了资料,以前经常来公园的记者也不知道这5座凉亭因何而建,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寻遍周遭,也未见关于凉亭的只言片语。

  但这不为人知的凉亭,当年却颇具规模,据史料记载,“始建占地廿亩,坐北向南。进入大门,迎面有凉亭五座,厅内雕镌有汉白玉碑碣五通,中亭大碑顶,塑有彭公骑马铜像。抗日战争郑州沦陷期间,被日本人劫走。凉亭南北通道直通正殿,路两侧植青桐两行,正殿五楹,蓝砖简瓦,五脊六兽,殿台四阶,前后殿门均有门亭相接,郑州解放后,中南军区后勤部3519鞋厂建厂于此”。

  人民公园主任郭庆说,1955年冬公园接收彭公祠后,5座凉亭及正殿和其他房屋共186间,均已破烂颓朽,公园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已成为人民公园西门内唯一风景点。

  回忆

  彭公祠成见证白菜、爱情的公园地标

  在76岁的郑州市民杨国新的记忆中,彭公祠是郑州市的大白菜基地,“就是在这凉亭附近挖的地窖,用来储存大白菜,整个郑州市的大白菜都在这里储存。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大白菜供应很紧张,只是在春节时每家才供应两三棵。我当时在郑州市蔬菜公司当会计,春节那几天,雪后初晴,我们科室的领导、同志都出来把地窖中的大白菜搬出来晾晒,印象中有几万斤白菜吧,摆满了整个院子。”杨国新说:“我对这事印象特别深,当时公园里有很多游人,大家都穿得花花绿绿的,互相拜年,我们却不能休息,在这里干活,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而是互相开玩笑说‘在公园给大白菜拜年了’。”

  对于人到中年的朱先生而言,彭公祠是他初恋的见证,“她是我的大学同学,那时候上大学还不太时兴谈恋爱,不敢在校园里手拉手,人民公园就成了我们约会的地方。但人民公园这么多地方,在哪里见面呢?我记得我们头一次在公园约会的时候,由于没说具体地方,只是泛泛地说在人民公园,结果我们俩在公园里转了半个多小时才碰头。从这次开始,我们就把这个凉亭当做约会的地方。”4月23日,望着凉亭内的红男绿女,朱先生感慨不已,“这个地方我太熟悉了,我的初恋啊。大学毕业后,她回了商丘老家工作,我留在了郑州,由于工作调不到一处,我们只好分手。我每次来人民公园,不由自主地就爱转到这个凉亭里坐一会儿。”

  辉煌

  两条路一个社区全因他而命名

  一座看似祥和的凉亭背后,却是一段血染的战歌。

  从凉亭西北方向约50米处一个高约半米、毫不起眼的石头上,我们或许能看出端倪。

  石头掩映于一株松树下,但若走近仔细查看,你会发现石头上规整地刻着一排排人名:“张振忠、刘德善……”

  “你看,上面还刻着‘四十三团二营’。”郭庆说,这是当年为纪念战死的将士所立的碑文,时间长了石碑有点风化,有的地方已看不太清。但这块碑和彭公祠都是为纪念彭象乾而建。

  对于郑州市民而言,彭象乾这个名字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可公园西门口的铭功路,应该不会陌生吧。而在公园周边住的人,也会知道附近有个归属于杜岭街道办事处的彭公祠社区,社区里有一条被网友号称郑州最短的街道的“彭公祠街”。

  先说铭功路,这条通往郑州火车站的交通要道,当初是为纪念彭象乾而建。

  人民公园提供的资料显示:为纪念彭象乾,在今人民公园西门附近建了一座园子,曰:“‘铭功’彭公官阶高,死尤奇,特铸铜像,以资吾人之观感。其余则镌姓名于亭碑,共五百九十五人,俾同流芳于不朽。园大二十亩,周以铁栏,中植花木,前亭五,后祠堂五楹,间以宅庭,又呼为彭公祠。”

  1938年前后,“铭功园”改名“彭公祠”。1925年10月10日,郑州当地军、政、绅、商、学等各界,在“铭功园”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其庆典之隆重,连远在北京的《晨报》也刊发了“彭公铜像揭幕仪式,举行公祭”的消息。后来,为方便大家祭拜,又修了一条由市内通向“铭功园”的路,曰“铭功路”。

  彭公祠社区主任付西平说,他们社区以前叫西太康路西居委会,2000年更名为彭公祠社区,主要是为纪念彭象乾才改的名字。

  彭公祠街的历史则更长,“1964年,我搬过来时这条路就叫彭公祠街。”74岁的社区居民杨鸿儒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的这个名字。”

  (下转C07版)(上接C06版)

  见证

  他亲眼目睹了彭公祠及其周边的变迁

  张天德的家在人民公园的南围墙外,站在他家楼上的后窗向外看,掩映于草木中的凉亭隐约可见。慢慢地在聊天中,记者吃惊地发现,竟然无意中找到了彭公祠社区的原著民,而且是在这个社区居住时间最长的人,堪称亲眼目睹彭公祠及其周边变迁的活化石。

  “咋会不知道呢?彭公祠嘛,为纪念战死的彭象乾修的。”虽已70高龄,但常年去公园锻炼身体的张天德精神矍铄,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得多,面对记者的采访,往事依然记得很清楚,“俺家是民国29年从温县挪到这里的,当时黄河涨水,把房子冲塌了,俺父亲那年19岁,带着一家人来到这里。当时这里没人住,附近是一个叫胡大胡子的地主的土地,俺父亲租他的地,开始种小麦,后来种菜,所以俺家是彭公祠附近头一家”。

  “父亲刚来时搭的是茅草庵,我记事时住的是土坯起脊房,我家大约有十几间房。自从我家搬来后,这里的人家越来越多。我小时候经常去彭公祠玩,原来的亭子好像是在公园现在花房的位置,当时彭公祠的大门是木门,里面有一个主房,墙体有四五米高,里面有20多间房,有院墙。我六七岁时,有个中学在彭公祠里上课,里面有转椅,我经常跑过去玩。家里穷,家人经常去学校拾学生扔的菜、馍。再后来还当过医院,当时我的右手伸到马车轱辘里被碾伤,就是到彭公祠里的医院包扎的。”

  彭象乾

  郑州保卫战中战死的英雄

  老郑州刘德玺说:“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驻郑州的直系军队调往前线,只留下彭象乾团守城。豫督赵倜暗通奉军,他见郑州兵力不足,从开封派兵攻郑,其弟赵杰从中牟西进,宝德部沿黄河一线包抄郑州北路。当时只留下彭象乾团守城,而赵军法纪败坏,为了鼓舞士气赵杰放出话来:‘打开郑州城,三天不点名。’意即克郑后三日内纵兵抢掠,不加干涉。”

  “居民们害怕赵军攻城,纷纷为守军蒸馍、烙饼、烧茶、做饭。彭象乾团长身先士卒,亲赴北路前线迎敌。敌众我寡,守军伤亡严重,眼看赵军就要攻破防线,让全城生灵涂炭。危机之时,冯玉祥将军派胡景翼师火速援郑。激战三日,赵军全线崩溃。但是,彭团长却在北郊孟寨阵地,被赵军的流弹击中腹部,抬至大石桥南边时便气绝身亡。”

  “在郑州保卫战中,彭象乾团长和五百余名官兵英勇战死。地方绅商和百姓感佩他们牺牲保民的精神,筹款在彭象乾殉身处(今人民公园西南角)建彭公祠永久纪念。”

  记者查阅人民公园资料发现,刘德玺的描述和资料记载相符。

  民国十四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晨报》记载:“今日双十节,竖立彭团长之铜像,并祭是役殉难之将士。记者赴园参观,见园内高搭席棚,台上演戏,点缀园内风光,以供来宾娱乐。至上午十时,当地军、政、绅、商、学、工以及警路电邮各界,并旅郑寓公人等,衣冠楚楚,齐集园内。更有两军军乐队一排,及各部中下级官佐,带兵多人来园襄祭,先为彭团长铜像开光,旋由各界分班拈香,由主祭及来宾向象亭行三鞠躬礼……聚观者毂击肩摩,极一时之感云。”(记者 温中豪 实习生 王凡 通讯员 沈荣 文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1-05-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