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郑州解放后,市政府最初就设在这条街上,所以此地又易名为市府前街。“文革”期间,这条街道又易名为向阳区街。1983年4月,此街才改名为管城街并沿用至今。
一些老地名则记载、浓缩着一段难忘的历史,它们本身就是那段历史的组成部分。
郑州境内有一条河流贾鲁河,它的本名叫汴河,曾经淤塞引发水患。元朝时,工部尚书贾鲁率领民众疏浚了汴河,民众得其利,不忘其功,就改称此河为贾鲁河。
在郑州人民公园西部,曾经于1925年建起了一座铭功园,用来纪念1922年5月直奉战争郑州战事中殉难的众多官兵,以此来铭记他们的功勋,铭功园西侧修建的铭功路就因此而得名。
“文革”时期,一切讲究“政治挂帅”,郑州的地名也被涂抹上了浓重的“革命”色彩———管城回族区被改名为向阳区,太康路被改名为红卫路,福寿街被改名为胜利路,很多老地名被改名或命名为反帝路、移风路、易俗路、红专路……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被革了“命”的老地名才恢复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佳地有美名芳香自氤氲
佳地离不开美名,有了美名,一个地方的名字才能远扬。
我觉得,我们这座城市的很多老地名都是很美丽的,像德化街、大同路、福寿街、金水河、敦睦路、苑陵街等等,它们的含义健康高雅,已为郑州人所熟知,光从这些名字上就能嗅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听上去是那么古意氤氲。
老地名无疑经受了时间的检验。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的几位专家说,从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印证来看,郑州的许多老地名一直延续下来,如须水、王公巷、圃田、文庙、城隍庙、子产祠、官井胡同、贡院街、东里路、海滩寺、紫荆山等等。众多的老地名已经在大河南北、长城内外传播开来,成为郑州城市形象的代表,这些老地名和建筑本身共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几位专家认为,地名是中华民族文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透过这一独特的环节,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民情风尚,很多地方的老地名已经成为“名牌”地名。我们郑州也已经营造出了一批“名牌”老地名。
几位专家说:郑州的“名牌”老地名中,有的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命名,如德化街、砖牌坊街、福寿街等;有些老地名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如碧沙岗、金水河等;有些老地名十分讲究文化意蕴,如太康路、紫荆山等。
德化街原本是一片荒野,铁路通车后,这里逐渐形成街道,街上商铺云集,历来是郑州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此街最初名为惠人街,因“惠”与“毁”谐音,为商家所忌讳,后来就改名为德化街。
大同路也是被火车“拉”出来的一条街道,不过它与山西的大同市却没有什么关系。在最初修筑铁路时,铁路建设指挥机构就设在这条当时还比较荒凉的街道上,因而每天此地与火车站之间人来车往,形成了一条通道,称为马路大街。铁路通车后,取四通八达的意思命名为大通路。后来,又按照世界大同的意思,改名为大同路。
关于金水河的名称由来,清乾隆年间的《郑州志》有详细的记载:公元前522年,执政26年的郑国名相子产逝世。由于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一贫如洗,连丧事也办不起,家人只得用筐背土草草埋葬了他的遗体。郑国的臣民们闻讯,纷纷捐献珠宝玉器,要求隆重地为子产操办丧事,子产的家人坚辞不受,人们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中,悼念这位深受民众爱戴的人物。一时间,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就被称之为金水河。
碧沙岗、太康路这些地名则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杰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冯玉祥组成了国民联军并就任总司令参加北伐。1928年春,冯玉祥将部队调回河南境内进行休整。为了纪念在历次北伐战斗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决定拨款在郑州择地建造烈士陵园。
他选中了郑州西郊一片当时叫作“白沙岗”的地方。这里原是一个黄土岗,长期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长不成庄稼,附近的农民只是在土岗上栽些树木以防风固沙。在这里建造陵园,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冯玉祥非常满意。陵园用地选定后,于1928年3月动工兴建,同年8月竣工。冯玉祥在白沙岗这个地名的基础上,取“碧海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并亲笔书写此名刻石镶嵌在陵园北大门上。
冯玉祥将军第二次主豫时,看到一些孤寡老人无依无靠,便选址当时的郑州河阳街平民工厂旧址(现光彩市场东门附近),于1929年建立了一个养老院,供养60岁以上孤苦无靠的老人。
养老院建立后,叫什么名字呢?据说,老百姓专门请一位私塾先生给命名。私塾先生几经推敲后建议:养老院入住的老人都是年事已高的长者,让老人们健康地生活是立养老院之本,那么就叫太康养老院吧!就这样,太康养老院的名字诞生了。
铁路通车后,得交通之利的郑州人口骤增,很多商户来到太康养老院南北两侧盖房经商,天长日久,这里形成了一条新的街道。由于临近太康养老院,人们便把这里叫太康路。
狭窄小胡同沉睡大历史
郑州的老地名有个显著的特点:以街、胡同和里命名的居多,并且历史悠久,各有“来头”。
郑州东门里路北院(现第一人民医院附近)曾经有一个青砖塔,叫舍利塔,与这座塔相邻的塔湾街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在过去,硝滩这个地方地势低洼,土壤碱性大,遍地都是盐粒,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是一片不毛之地。为生活所迫,许多贫民在这里靠刮碱土熬硝晒盐度日,于是这里就被叫作了硝滩。商城路打通后,这里曾一度更名为商城新村,但人们还是习惯把这里叫作硝滩。
磨盘街的命名,与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还有联系呢。
相传北宋年间,包拯陈州放粮后返回东京,途中行至郑州熊儿河时,见乌鸦纷纷落到河中觅食,心细的包公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吩咐王朝、马汉等人下河查看。果然,在河里发现了一具沉尸,身上还坠着半扇磨盘,由于尸体已经腐烂,时过境迁,案件一时悬而不决。
聪明的包公想了个办法,他下令周围的居民都将自家的磨盘送来,那个愚蠢的凶手也抱着半扇磨盘来了,包公就从磨盘上找到了破案线索!事后,别人都取回了自家的磨盘,凶手家的那半扇磨盘留在了原处,也有人说所有送来的磨盘都被铺在了这条街上。后来,这里形成了一条路,所以就叫磨盘街。
主事胡同是一条约一华里长的小胡同,已有300年的历史了,它的地名也几经更迭。
当初这条胡同中有一段路不通,来往行人必须绕行,甚为不便。明万历年间,有个叫张大维的人乐善好施,出资将那段不通的地方买下,从中间打通一条道路,从此南北畅通。这一义举感动了附近的居民,作为回报,大家就将这条小路冠名为张家义巷。
十几年后,圃田一个叫阴化阳的人中了举人,当上了户部主事,将家从郊区搬到了张家义巷,这条胡同随之改名叫主事胡同。清光绪年间,有个叫孟莹的人中了进士,任礼部主事,他家也住在这个胡同里,主事胡同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管城区法院西街的南边有条胡同,这里原来叫作黄殿坑东沿,早年是穷人的聚居地,还住着一个私塾先生和一位律师。这里的穷人很少有识字的,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文书都是请私塾先生帮忙代笔。后来郑州地方法院设在了这附近,胡同里打官司的人多了起来。打官司要先写状纸,不识字的人就请那个律师和私塾先生代写。
慢慢的代人写状纸成了一种职业,许多读书人就来到黄殿坑东沿,挂上“代书处”的牌子招揽生意,专门替人写状纸。渐渐地,黄殿坑东沿便被人叫作了代书胡同。
在古代,“里”是居民组织最基层的单位,《周礼·小匡篇·遂人》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管子·小匡篇》则曰:“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正”。郑州的许多小街巷便以“里”命名。
郑州老城区含有“里”的地名,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有因地形、地貌、方位命名的,如东关里、陇海里、天成里等;有为吉庆纳福命名的,如升平里、北庆里、玉庆里、太平里、保安里、福庆里、民乐里等;有为行德积善命名的,如明德里、庸德里、同善里、德化里、仁寿里等;还有因人名地名命名的,如丁兴里、华丰里、晴川里、关中里等等。
这些含有“里”的老地名,有的古朴高雅,有的富有哲理,从这些老地名上也可以看出郑州历史悠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