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鐢ㄦ埛鍚�  瀵嗙爜    娉ㄥ唽浼氬憳 鎵惧洖瀵嗙爜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秀美山水 >> 郑州地理 >> 浏览郑州

郑州地理(荥阳县城一溜十八坡)

2013/11/14 16:39:22 点击数:129 【字体:


    荥阳县城一溜十八坡,长期以来一直成为荥阳县城的一道景观。《荥阳市志》对此亦有记载,当然不是作为景观介绍的。其实这道无奈的景观,只能说明过去生产力落后,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差,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才世代沿袭,始终困扰和影响到当地居民和进城群众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县城道路逐步改造,才改变成今天的沥青砂石路面。最近,笔者走访了老城东街的辛中和老人,老人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县城一溜十八坡的变迁。

    荥阳老城街道原是土路,进东城门、瓮城门至老县衙有18个石坡,俗称“一溜十八坡”。从城东到老县衙十字街口约400多米,就分布有18个陡坡,陡坡用红石垒砌而成,坡的长度不一,最长的有五六米,坡度40°左右,这种坡道有三处,一处位于原中国人民银行荥阳支行门前处,另一处在原荥阳曲艺社附近,第三处位于现荥阳戏曲学校门前。坡多,坡陡,车辆在此行驶艰难。为此,荥阳流传着“好大板不走县城十八坡”之说,意思是技术再好的马车车夫都不要走县城东街,以免在此打住车丢丑。需要进东门的马车,往往是沿河折向西北,从索河浅水处在荥阳城北门外坡下往西经路沟到西关出城。

    马车假若真要走县城,必须几辆马车同行,除驾辕马匹外,则其余马车都要卸套。当时马车上有一匹骡马驾辕,另外还有一到两匹牲口在前边拉,谓之“拉长套”。辕马不动,拉长套的牲口就要联合到一块,这样才能拉过县城一溜十八坡。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通过荥阳县城道路的艰难。

    据辛中和等老人讲述,原来的东街道路陡坡路面高差很大,在陡坡的底部部分路段路面要低于居民的门台2米多,这样的路段有十几米长,其他路段也都是起伏不平,这就给在此居住的群众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在此做生意的游动商贩需要踮着脚,买主须手按台阶,俯下身子前探,才能把豆腐、豆芽等商品拿到手。辛中和老人的东邻陈永山回忆说,他小时候从家里走向门前的道路需下13级台阶,台阶为青石铺就,后修路时石台阶才拆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改造县城道路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1954年,荥阳、成皋合并后,修成红石路面,工期8个月,用款约折合4万公斤小米。1972年,县公路段在原有红石路面上进行渣油表面处理,路面宽5米,铺至菜市街口。1983年10月,由县建设局改铺沥青砂石路面,总长560米,宽5米,计2800平方米。从此,荥阳老城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原标题:郑州地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11-04-19 作者:郑明驼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