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在郑州市中牟县县城北面。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此处进行官渡之战时,双方修筑了庞大高耸的土山,也就是这些在战争中修筑的防御工事的遗存,被后人称为“牟山”,这个名字被一直沿袭了下来。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说:“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于此。”这是史籍记载的对“牟山”的最早称谓。不过,“县之得名于此”却是谬传,事实上,不是县之得名于牟山,而是牟山得名于县。清朝的《中牟县志》中还记载说:“牟山,……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可见,当年的牟山是草木茂盛之地,上面还盛产中药——麻黄。抗日战争以前,当地老百姓把牟山称为“老冢”,大概是牟山上曾经有过古墓的缘故。
昔日,在牟山尚未被黄河水冲毁的时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中牟县城及其附近的人们,都习惯于在这一天上牟山寻春游玩。当时,在中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十六上老冢(指牟山),上过老冢腰不痛。”所以,正月十六这天,附近的老百姓都放下手头所有的活计,纷纷涌到牟山,尽兴畅游,无比愉悦。据说,那时的牟山上面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附近是凸凹不平的地形,路两边草木繁茂,茵陈、茅叶、野韭菜等长得郁郁葱葱,翠绿可爱,在山顶向下看,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牟山的面积约有40亩地那样大。
1938年,牟山的山顶上修建有碉堡和战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树木和门板筑成的。当时,牟山已经被黄河水冲毁一半了。1938年的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之命决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黄河水阻挡日本侵略者。结果,黄河水没有阻挡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仅仅两天的时间,黄河水就吞没了大半个中牟县,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在巨大的洪水中,屹立了千年的牟山也无法幸免于难,面临着灭顶之灾。1940年夏天,洪水不仅没有减退之势,反而越来越大,将牟山又冲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转移到了县城北部,当年秋天,洪峰再次涌起,牟山山脚很快被洪水冲垮,轰然倒塌,成为了一堆黄土,在茫茫洪水的涨落之中荡然无存了。
牟山上曾经有过的牟山庙又被称为“名山庙”,后来又演变为“明山庙”,如今,中牟县城北面的明山庙村,就是因其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