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的民间戏曲
2013/11/14 10:38: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登封是戏曲的沃土,流行的地方戏曲主要有豫剧、曲剧、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它们以其婉转动听、优美抒情的旋律,描绘着中原历史的画卷,演绎着豫西人民的纯朴善良。豫剧《朝阳沟》、曲剧《卷席筒》,以及新编豫剧《任长霞》,使登封名播遐迩,影响遍及全国。
豫剧即河南梆子,又叫靠山吼、河南腔、高调等,豫剧之名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地方剧种。它不仅在河南盛行,而且已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豫剧是在吸收豫东音调清脆、流利轻快的假嗓,豫西苍凉悲壮、字正腔圆的真嗓,以及二八调、豫北高调、沙河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高亢激昂、节奏明快、音乐性强,极富感染力。豫剧的音乐分唱腔和曲牌两大类,唱腔板路有慢板、二八板、流水、呱嗒嘴、垛子、飞板、栽板、滚白等,曲牌有笛牌和弦胡牌等。豫剧演出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现代生活,语言用中州音韵,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流传的经典剧目,古装戏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三哭殿》、《秦香莲》、《长坂坡》、《屠夫状元》、《秦雪梅》、《破洪州》、《洛阳桥》、《七品芝麻官》、《风流才子》、《李纲反朝》等,现代戏有《朝阳沟》、《人欢马叫》、《刘胡兰》、《红灯记》、《生儿子大奖赛》、《都市风铃声》、《老子·弦子·儿子》、《香魂女》、《村官李天成》、《任长霞》等,这些剧目都不断在登封演出,每次都获得了很大反响。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在登封就相当流行,出现了不少戏班。建国前,登封的城关、唐庄、卢店、大金店、吕岗都有豫剧戏班,其中尤以成立于1895年的刘荣泰戏班成立于1931年的王天林海神班、王金林科班最为著名。解放前,常香玉、马金凤等豫剧名角都曾活跃在登封周边各县市。马金凤在登封演出时,登封人崔炎寿将流传百年的戏剧《老征东》改编为《穆桂英挂帅》,此后一直成为马金凤的代表之作。上世纪50年代,河南省豫剧三团编剧杨兰春在登封体验生活后,创作了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省豫剧三团排演后,迅速唱红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62年曾进京演出。上世纪80年代,又排演了《朝阳沟内传》。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李隼在登封体验生活时,以登封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豫剧现代戏《人欢马叫》,以后还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和《朝阳沟》一样传遍了全国。
豫剧深受登封人民的喜爱,建国后,登封办起了戏校,后在戏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豫剧团,现在仍活跃在剧坛上,不断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2001年,登封市豫剧团进京演出载誉而归。 2004年,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不幸牺牲后,登封市豫剧团迅速创作、排演了音乐报告豫剧《长霞飞歌》,在全国巡回演出后,获得了很大反响,并于2005年10月进京演出。
登封和豫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诞生了最著名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外,登封也养育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二顺,王二顺12岁开始学艺,功底坚实,技艺娴熟,功架稳健,有变脸、出彩、倒踢椅子等绝技。其唱腔刚柔相济,独树一帜。王二顺主攻武生,兼演须生、花脸,因文武兼备,人称“五把叉”,建国后任洛阳豫剧团的主演,在艺坛上享有“压塌洛阳”的美名。他曾获中南区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1954年、1965年曾两次进京演出。著名豫剧编剧陈宪章、著名豫剧表演大师、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夫妇最后也安眠在登封连天公墓。登封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成长的重要舞台,也是她人生的重要驿站。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魂归登封,安葬在风景优美的卢崖瀑布景区。
曲剧也称高台戏、曲子戏、高跷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曲剧,它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曲剧的历史不长,但登封1949年以前就有曲剧班社活动。登封一带的曲剧属洛阳小调曲子。
曲剧的唱腔和音乐优美抒情、婉转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它的唱腔音乐是曲牌联缀体,唱调约有百余支,最常用的有洋调、哭洋调、银纽丝、诗韵、诗篇、打枣落江等。曲剧的演出剧目多是以小生、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三小戏”,大都是反映家庭生活及爱情等内容。唱词通俗,生活气息浓厚。曲剧的传统剧目有200出左右,主要以包公戏、刘家戏为主。登封主要流行《卷席筒》、《大祭桩》、《陈三两爬堂》、《丁郎认父》、《寇准背靴》、《风雪配》、《洛阳令》、《打金枝》、《刘镛下南京》、《淘气拉驴》、《小姑贤》、《朱买臣休妻》、《拾玉镯》等。
登封在曲剧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曲剧原是一种高台戏,和吹歌一样原本不在舞台上演出,如果登上舞台就会成为“戏子”,就会成为为人不齿的下九流。1926年,在登封颍阳李洼表演时,因天下大雨,无法进行演出,经有人提议在舞台上演出,这是曲剧第一次登上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戏剧。
《卷席筒》堪称曲剧的最著名的剧目,它源于登封,唱自登封,成名于登封。《卷席筒》原名《曹保山中状元》、《三贤传》,主要描写唐代登封县曹家湾村的曹保山一家因家庭琐事而酿出人命案的悲欢离合故事,描写了曹保山历尽艰辛最终得中状元,曹张仓因救嫂嫂而自愿坐监,刻画了曹张仓嫉恶如仇、善良质朴、勇于赴难、大义灭亲的个性。《卷席筒》因剧中“曹仓娃离开了登封小县”的台词,使全国都知道了登封小县。《卷席筒》是由原登封县文联主席何国正、登封县曲剧团编剧李国章共同改编的,当时在登封体验生活的著名作家李凖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卷席筒》的改编使登封曲剧团在豫西大红大紫,主要演员李敬宾饰曹苍娃、张巧珍饰曹张氏,罗仁义饰登封县令,曾在河南省人民剧院连演四场都座无虚席。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观看后曾给予高度评价说:“河南有一部以丑角为主演的《卷席筒》,这是一部好戏,很有推广价值。”1979年,郑州市曲剧团开始排演《卷席筒》,由海连池饰演苍娃,使之再度走红。198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卷席筒》搬上了银幕。1982年,黄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何国正、李国章改编的《卷席筒》。【原标题:登封的民间戏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