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朝阳沟》用了7天时间就排演成功。它先后因切合 “大跃进”建设农村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从而广泛流传。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心里话……”优美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唱词,将一代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干事业的激情点燃,让农民为“一不愁吃来二不愁喝”而鼓足干劲。
在50年后的今天,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份数亿老百姓仍然耳熟能详,而它无可争辩地成为中国戏曲的一个里程碑。
五十年流芳
4月29日,河南省豫剧三团到郑州一建筑工地慰问演出,15个节目中近一半是《朝阳沟》选段。第一代“拴保”王善朴、“拴保娘”高洁、“银环娘”杨华瑞站在台上,唇未启掌声先起。
高洁笑言:“我一辈子演了那么多角色,有那么多好的段子、唱腔,到头来只剩下《朝阳沟》了。”72岁的她走在大街上,不时会有陌生人认出她,打招呼:“亲家母好!”“你是拴保娘吗?”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朝阳沟》的推崇近几十年来不曾改变。去年年底,“银环”魏云憾别人世,除了许多老百姓自发前去送行,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等省领导也送花圈、发唁电表示哀悼,并亲切慰问其亲属。
有位省领导曾戏称:“我是看着《朝阳沟》长大的,找媳妇儿也是照着银环的样子找的。”
《朝阳沟》一直是豫剧三团的招牌,也是中国戏曲的优秀保留剧目,而且想不演都不行。不少企业请他们去演出,讲明“不带《朝阳沟》,我们就不请”。高洁等老艺术家出场,也是不唱《朝阳沟》就不能下台。因此,《朝阳沟》进行了多次复排,演员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对杨红霞、盛红林等第三代演员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逾越时代的鸿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黄在敏指出,他们“难以将那种单纯的、革命的激情表演出来”。
8岁的孔莹已经惟妙惟肖地表演《朝阳沟》5年,她或许仍然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而比她年长的人们又了解多少?
偶然之生
“当初如果不是冯纪汉提出来叫我写《朝阳沟》,也就不会有这出戏的出现。”《朝阳沟》编剧、导演杨兰春说。他被誉为“《朝阳沟》之父”,今年88岁。
1958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河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找到杨兰春,让他一个礼拜写个剧本。杨说:“别开玩笑了。别人不懂你也不懂,连写带排7天能搞个戏?”冯哈哈大笑,让他试试看,往桌子上扔了两盒烟就走了。
《朝阳沟》的另一导演、河南省豫剧三团原团长许欣说,杨领命,全因冯纪汉没有领导架子,不写“实在对不起人”。
那时,郑州街头开始出现敲锣打鼓送知识青年下乡的场面。1955年,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组织32名回乡知青参加农业合作化受到毛主席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些都给了杨兰春创作灵感。
杨兰春思考两天两夜后开始动笔。时间紧迫,杨这边踏着节奏哼着腔写,那边王基笑、姜宏轩开始配曲,演员学唱,许欣初排,“流水线作业”。后来,杨兰春站在舞台边上,随手拿个烟盒什么的,想出两句就写出来发给演员学。再后来,他干脆直接口述,让演员当场记下。
许欣说:“《朝阳沟》从创作剧本到排练、搬上舞台,仅用了7天半时间,而布景、道具总共花了19.5元。”
1958年3月20日,新排大型豫剧《朝阳沟》首场演出。戏要开演了,杨兰春让等等,“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呢”,“戏还没有名字哩”。
其实,7天并不是一个离谱的要求。1958年的关键词是“大跃进”。
时代助手
《朝阳沟》讲述的是高中同学三年的城市人银环和农民拴保,立志到农村干一番大事业的爱情故事。它反映的内容是,知青下乡大有作为;农民加入高级社,土地收成归集体,敲钟上工挣工分,不愁吃不愁喝,家家户户幸福知足,共产主义指日可待。
杨兰春以战斗生活过的登封县曹村和出生地河北省武安县列江村里的一些人物作为原型。实际上,那里很穷,也没有城市人。
评论家黎明曾撰文说,《朝阳沟》就是供农民享用的“梦幻童话剧”。
事实上,在战争期间随便捡几个瓦片就能说唱一段鼓舞士气的杨兰春,有意无意地用那个时代特有的逻辑、富于民间感染力的艺术和语言形式把党的政策嵌套进了《朝阳沟》。群众喜欢,中央领导也很欣赏。
1958年4月13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朝阳沟》,称赞“这是个好戏”,并要他们到北京演出。夏天,《朝阳沟》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题材展演。
之后,《朝阳沟》很快被改编成评剧、眉户、吕剧等。许欣说:“我们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农村、工厂等基层演出,有政治任务。”除了故事主线不变,一些内容不停改变,加入看图识字、科学种田等寓教于乐。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与豫剧三团合作将《朝阳沟》搬上银幕,梳着大辫子的银环和帅气的拴保成为知识青年的“梦中情人”和楷模。持续的阶级斗争和羸弱的国民经济,让他们在城市没有就业机会而上山下乡时,多了一丝浪漫情怀。
1964年元旦,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舞台剧《朝阳沟》。毛主席说这个戏很好。
为什么毛主席提出看这出戏,并大加赞赏?据1964年大事记,他对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主张自留地、包产到户、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很不满,并发起反“修正主义”运动和农业学大寨。“大跃进”、人民公社、农业学大寨、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诸多大决策,《朝阳沟》竟然都神奇呼应。豫剧三团红了,电影火了。银环的扮演者魏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爱信、思想汇报信,一天要寄出40封回信。
彻底改造
1964年年初,毛主席还在表扬《朝阳沟》。年中,京剧版却被江青定罪为“形式不伦不类”。风向突变,《朝阳沟》大红大紫的日子不再。
1968年12月,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8个月后,江青下令修改《朝阳沟》,惊动全国。江青说:“《朝阳沟》是写中间人物的戏,实际上是写落后,但还不很反动下流,这个戏是可以改好的……”她要求将女主角变为次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改造;拴保改为主角,是正面英雄人物;要加强贫农父母的戏份儿。
许欣说:“她是想抓地方戏的样板戏。”杨兰春每天提心吊胆,“如果改不好戏,江青真的会把我当成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论处”。《朝阳沟》是现代戏,不是“三突出”,更不是“高大全”的样板戏。如果改成样板戏,剧中的人物要么英雄要么狗熊,拴保和银环不能有爱情关系。“拴保”改名“高山宝”,“银环”改名“云环”,故事情节先改成治山治水,再改成养猪,再改成阶级斗争……《朝阳沟》“修改”持续8年,参与修改的作者百余人,先后拿出了11个修改稿,排演剧团多次更换,在舞台上试演了7次。直到垮台,江青都没有满意。
杨兰春的命运与《朝阳沟》一样,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杨兰春就受到批判和冲击,可能因为杨兰春的“倔”。许欣说:“要不是这个原因,他至少官至省委宣传部长。”
1955年5月1日,杨兰春编排的歌剧《刘胡兰》在西安首演,一天就售出9场戏票。上级却突然要求停演,因为剧中有“革命人士叛变,刘胡兰谈恋爱等情节”。杨拒绝修改,称刘胡兰谈恋爱有依据,而且无情未必真英雄。“文化大革命”初期,《朝阳沟》要在河南洛阳为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代表演出。当时有人提出:《朝阳沟》从头至尾没有一段毛主席语录,这次演出必须加几段毛主席语录。当时已被关进“牛棚”的杨兰春仍然坚决拒绝。
保留剧目
50年了,《朝阳沟》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大跃进”时期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朝阳沟》为什么是个例外?
有人说,它是“熟戏”。电影版全国放映,远远超过舞台剧的影响。许欣说:“现在流传的版本就是电影版本。”
许多戏曲专家指出,杨兰春种过地,要过饭,做过学徒,演过戏,打过仗,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过,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经验。因此,《朝阳沟》人物性格鲜明,刻画细腻,语言朴实,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
许欣说:“它的唱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时吸取豫西调、豫东调、吕剧、武安落子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了新的唱腔风格。”
杨兰春说,它产生于“大跃进”的时代,却不是写“大跃进”的戏,“写的是人,写的是情,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矛盾”。另外,有一批好作曲、好演员。
《朝阳沟》之前的现代戏仍采用传统戏的表演程式、音乐唱腔,甚至服装、化装。
著名戏剧评论家廖奔说:“杨兰春把豫剧现代戏的发展推向了成熟。”《朝阳沟》公认是豫剧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创造了一个时代。
50年前,《朝阳沟》拯救了效益不景气的省豫剧三团,创出“看现代戏,还是三团的好”品牌。豫剧三团团长汪荃珍说:“《朝阳沟》给我们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乡土气息和河南味儿不能丢掉,而且要强化和发展。”
《朝阳沟》最近一次复排是在2001年。78岁的许欣把一些芭蕾舞的动作加了进去,使跨水沟等动作的视觉效果更好,还让银环和拴保以花为媒,脸几乎贴在一起,另外,“激动的时候拉手了”。【原标题:《朝阳沟》五十一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