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北魏青瓷、白瓷和唐青花瓷器
2014/1/13 14:57:4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2005 年4 月至2007 年12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400 余平方米,发现窑炉6 座,灰坑、沟、灶等遗迹100 余个。该窑址首次发现了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北魏窑炉、唐青花瓷器和唐三彩马俑。
巩义白河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西距巩义市约7 公里。遗址主要分布在水地河村和白河村一带,总面积约100 万平方米。200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窑炉
1 号窑炉由窑前工作面、火膛、窑室和烟囱构成。从窑室和火膛结合处的断面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该窑炉至少经过3 次较大规模的修补与利用。在火膛里出土有白釉玉璧底碗、器盖、盏、瓶等,清理出大量的匣钵和垫饼等窑具,窑床上遗留有饼形垫饼,表明该窑炉是以烧制白釉瓷器为主的唐代窑炉。
2 号窑炉残长13.7 米。由窑前工作坑、火膛、窑室和烟囱组成。火膛内出土大量北魏青瓷和少量北魏白瓷。根据该窑炉的形制结构,结合出土遗物分析,该窑炉是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北魏窑炉。
3 号窑炉的时代为汉代。除窑室顶部坍塌外,保存较好。窑内出土物不多,多为泥质灰陶片,器形有板瓦、筒瓦、罐、豆、瓮及盆等。
二、出土遗物
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数量众多,器物的种类也很丰富。北魏青瓷、白瓷、唐青花瓷和大型唐三彩器,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北魏瓷器有青瓷、白瓷和黑瓷。青瓷以碗为主,皆为深腹,底部附圆饼状实足,胎壁较厚,器内满釉,内底积釉现象较为明显,器外壁半釉,底无釉,口沿外饰弦纹一道。另有盘、豆、钵、盆等,胎体一般都较厚重,大都有流釉现象。白瓷主要有杯、碗等小型器物,深腹,底部附圆饼状实足,胎体细白,器壁厚薄均匀,器内满釉,器外施釉过腹,没有垂釉现象。黑瓷很少,主要是碗,器形与青瓷和白瓷相同。
唐代青花瓷器有圈足碗、葵口碗、套盒和枕等。圈足碗绘画花卉纹饰。葵口碗胎白,胎质细腻,烧结度高,绘画折枝花卉纹饰。套盒,子母口,绘画花卉纹饰。枕面绘画花卉纹饰。唐青花瓷的出土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
唐三彩器也有大量的出土,其中的三彩鸭形盒,除了头部残缺外,保存较为完好。该盒呈色纯正,造型秀美,工艺精湛,堪称三彩工艺的代表。该窑址出土的大型三彩马俑,虽然只残存马背部分,但为大型唐三彩器在巩义窑烧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唐代瓷器以白釉瓷器为主,黑釉和酱釉瓷器次之。白釉瓷器以碗、罐、盆为主,白釉碗以玉璧底为主,胎较厚。另有瓶、盒、盘、执壶、罐、茶托等。酱釉瓷器分为内外酱釉和内白外酱釉,以盆、碗、灯为主,另有水注、罐等。黑釉瓷器有黑釉瓶、黑釉执壶、内白外黑釉碗等。有的器物腹部和窑具上刻有款识,大多是一器一字,有“马”“冯”“张”“李”“仙”等,应为制瓷作坊主人的姓氏。
三、主要收获
河南地区过去发现的瓷窑遗址,以安阳相州窑为最早,出土的青瓷和白瓷主要为隋代,或早到北齐时期。此次巩义白河窑址出土大量青瓷,与洛阳汉魏故城内出土的北魏青瓷造型完全一致,为北魏皇室使用青瓷找到了产地。陶瓷界认为,中国早期白瓷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为代表。巩义白河窑址出土的白瓷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与北魏青瓷伴出,特别是该窑址发现了烧制青瓷的窑炉,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烧制青瓷向烧制白瓷转化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为研究中国早期白瓷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现的唐青花瓷器弥足珍贵,其中圈足碗内的菱形花卉纹饰,与江苏扬州唐城和印尼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装饰完全相同,证实了唐代青花瓷的发源地就在河南巩义窑址。
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唐代白瓷,清理出一座烧造白瓷的窑炉,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三彩,说明白河窑址在唐代除了大量生产白釉瓷器,也生产精美的唐三彩器物,如出土的三彩鸭形盒,无论釉色、造型、成型工艺等,都堪称时代水平的代表。而大型三彩马俑的出土,为唐墓出土的同类器物找到了产地。【原标题: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北魏青瓷、白瓷和唐青花瓷器】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0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