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香港凤凰卫视常务执行副总裁、执行董事崔强来到郑州。在和市领导进行会晤时,双方畅谈中原文化,崔强表示出极大兴趣:“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在中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刚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值得好好宣传。”
在“天地之中”这群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中,经历过2000多年风雨洗礼的中岳庙有着很多的故事要讲。
古老童谣藏真意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这是一首登封人家喻户晓的童谣,从唐朝一直唱到现代,只字未改。告县,就是登封。
其实,在这首歌谣出现之前,登封的中岳庙已经扬名超过千年了。
中岳庙就坐落在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汉武帝对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到了晚年,他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登上太室山时,随从官员在山上听到有呼“万岁”的声音。据说,这是方士们投其所好而设的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并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中岳庙的声望日益兴盛。
规模宏大古建筑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通道,共十一进,全长650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宫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400间,金石铸器200余件,汉到清的古柏300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金碧辉煌。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暗藏“九五之尊”含义。
道教文化发展见证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见证。
登封地方制办公室主任吕红军说,自从北魏后,中国的祭祀活动和道教文化就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在祭祀活动中,遵循的虽是儒教的礼制,但采用的却是道教的方式,而中岳庙的沧桑和变迁,正是祭祀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历史。
古建专家表示,中岳庙依山就势,利用山坡的倾斜,由南向北逐层增高,左右对称,结构方正,气势宏伟。既与统治者的宫殿结构相似,又独具敬仰神仙的特色,充分体现道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同时,不乏儒家典型的礼制思想。【原标题:中岳庙:千年“道场”话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