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嘴里冒出的“郑州地斜”,表述的是一种地理现象,也是一种人文景观。此外,还带着别致的“地方风味”。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郑州市区地势西高东低,穿城而过的金水河和熊儿河最终都流向了东方,郑州人说“郑州地斜”,是尊重客观事实,实话实说。
郑州市区许多老街道的走向,不是从西南斜向东北(如正兴街、人民路),就是从东南斜向西北(如福寿街、铭功路)。尤其是老城区的个别街道更斜,如南大街—管城街、东大街—西大街,可谓古已斜之。不像北京、西安老城区的主干道,皆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显得庄重、大气。一些“路龄”较短的道路斜则与火车有关。1904年至1913年,京汉、陇海两大铁路相继通车,郑州成为全国的铁路枢纽,城市框架开始拉大,之后新修的一些道路都顺从铁路的意愿,如南阳路、铭功路、福寿街、一马路、京广北路、新郑路就与京广铁路平行。路斜,分割出的地块也少有方的。于是,就呈现出“郑州地斜”的人文景观。
看着笔直的路,走的却是斜方向,瞅着平整的地面亦是斜的,出乎人们的意料。因此,从“老郑州”嘴里冒出的“郑州地斜”,就有了“世上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的意思。“斜”谐音“邪”激发了它的灵感,于是,枯木逢春发新芽,歇后语园地添了奇葩。
两个人正说着与某人有关的事,想不到这个人竟然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突现眼前。为了打破背后议论人并被抓个现行的尴尬场面,一人笑着说:“郑州地斜(邪)。”另一人赔着笑补充说“说谁谁到”或“说曹操曹操到”。
还有一种调侃或挑衅的说法:“郑州地斜(邪)——说着王八来个鳖!”(原标题:趣话“郑州地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