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贤,河南喜洋洋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伟民/图)
在对张常贤的采访中,他语速轻缓,淡然从容间流露出一种坚定。
他从一个不到40平米的门面房做起,历经艰辛,终成今日河南省团队规模最大的白酒经销商。
自2003年以来,张常贤销售过的白酒不计其数,但他却敢拍着胸脯保证:从没有卖过一瓶假酒!
凤凰涅槃
每一个企业家成长的路上总是充满着令人惊叹的故事,张常贤也不例外。自2003年正式接触白酒以来,十年风雨兼程,张常贤也曾跌入谷底,但却高傲的抬起头一往无前。
1994年,张常贤走出大学校门开始闯荡社会,食品和卫生检疫专业出身的他顺利进入了天津正大从事销售工作,这一干就是五年。
1999年,不安分守己的张常贤辞去工作,和另一位同学赵建华一起来到郑州黄河食品城开了一家小门市。
当时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并不清楚,支撑他们的动力只是年轻人的冲劲和“想做一些事情”的念头。
门市面积很小,不到40平米,刚一开始主要从事饮料配送,虽然地方不大,设备简陋,但他们却为其起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喜洋洋”。
如此一个喜庆的名称,映出的却是背后的心苦:“从农村出来考上大学,在城市建立人脉关系很不易,毕业后在外面做销售时间长了,经常要出差,成家后家人也不满意,各种复杂情绪掺杂其中,我们就想喜庆一点。当时,赵总(指赵建华)说就叫‘喜洋洋’吧,我说可以。”
“喜洋洋”标志的IV笑脸温暖了张常贤创业初期漂泊与孤独的心,也给予了他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虽然仅仅是一个配送中心,却亮出了后来的金字招牌;刚一开始接触并非白酒,却为后来从事白酒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卖饮料三年时间里,最让张常贤引以为傲的便是喜洋洋在河南市场上引爆的“统一鲜橙多”,不到一年时间里,喜洋洋便分销了20万箱,位列河南第一。
饮料的成功让张常贤有了敢于接触白酒行业的底气,喜洋洋首先尝试分销的是口子窖和四特酒这两个当时在河南市场一度走俏的品牌。
2003年,喜洋洋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个重大转变,张常贤和赵建华等五位同学一起成立了公司,也开启了喜洋洋新的发展篇章。
同年5月,喜洋洋从世嘉酒业手里接过杏花村酒,由此积累了大量操作B、C类酒店的经验。
一年后,喜洋洋又导入15 年老白汾酒,2004年老白汾酒在郑州销售额翻了一番,2005年势头更加迅猛,企业效益大获丰收,与汾酒的合作开启了喜洋洋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不仅是第一桶金,包括我们卖酒的感觉、盈利的感觉都是从汾酒开始的,那时我们才发现卖酒真是一个赚钱的营生,是一个可以带来激情的营生。”
但随后的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2007年,当时一家与喜洋洋有着重要关系的厂商突然决定拒绝供货并中断双方合作,这对于只负责销售的张常贤和喜洋洋无疑是当头一棒。
之前企业上下三四百人不计成本、竭尽全力打造的一个品牌因此付之东流,这次惨败也把公司推向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回忆起这件事情,张常贤说:“这就好比打仗,我们在前线排兵布阵,但突然发现没子弹了,仗怎么打?这对于我们造成了致命伤害。”
这次失利也迫使近400人的喜洋洋一次性裁掉一半员工,看着公司战略上的失误却需要员工埋单,张常贤痛心不已,并为此落下了眼泪。
经历了失败的冲击与动荡,喜洋洋的标志仍旧保持笑脸,张常贤同样没有理由轻易选择倒下,明白了之前发展道路难以走通,他开始思考公司未来的新方向。
同一年,喜洋洋选择了和泸州老窖对接,在2007~2012年“第二个五年”期间,喜洋洋先后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知名厂商展开合作,也开启了公司的复兴之路。
对于这些厂家的信任,喜洋洋始终抱有感恩之心,不仅保持一贯的谦虚态度,且在合作中尽职尽责,不断用事实证明自己仍旧可以给别人带来惊喜。
如今的喜洋洋不仅抹平了往日伤口,也在成长中变得更加成熟,曾经的苦难也让今天的成功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对于喜洋洋未来前景,张常贤显得异常坚定:“我们始终坚持投资的心态,而非投机,三年、五年不够,我们就用八年、十年去证明。”(原标题:张常贤:历经艰辛终凤凰涅槃 从容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