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虎头鞋 做布老虎 老虎被赋予民俗含蕴
虎样饰物 驱邪祈福
汉代的铁虎席镇、元代的虎头建筑构件、清代的虎形挡火石、布老虎……2010年春节期间,这些由位于东岳庙内的北京民俗博物馆收集而来的百余件虎形文物,将免费供市民参观。
北京民俗博物馆展陈部工作人员霍楠告诉记者,这些民俗物件都是东岳庙的专家们多年来从文物市场、文物收藏家处征集而来的。
据霍楠介绍,汉代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后来,画虎辟邪镇宅的民俗在民间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虎的形象在经历了漫长时光,经过丰富的文化填充之后,由繁化简地符号化了:驱邪与祈福,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含蕴。
因为虎被赋予了驱邪镇宅避灾的寓意,所以古人常以虎的兽面形装饰在器物上,民间把虎看做是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爱,寓意孩子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
虎头鞋保佑孩子平安
此次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的虎头鞋挂件,据民俗馆工作人员介绍,虎头鞋在民间大量流传,至今,市面上仍然可以买到各种形态的虎头鞋。
据了解,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的,北方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虎头鞋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
工艺方面,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
幼童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有些地区还讲究穿三双虎头鞋,并保留让姑姑做三双不同颜色的虎头鞋送侄儿的风俗。俗语有:“头双蓝(取谐音拦,即拦住不夭折),二双红(红能辟邪,可以免灾),三双紫(意为孩子在自家长大成人)。”
【传说】
在中国,虎头鞋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在这历史的背后,蕴藏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在扬州古城内,住着一个名叫大羊的船夫,他很慷慨也很大方,而且很乐于帮助别人。不久,村里来了一位年迈的旅行者,她对大羊善良的品格大加赞赏。临走时,她将一幅古画送给了大羊,画中是一个漂亮的姑娘正在用针线缝一双虎头鞋,船夫非常喜欢这幅画,他一回到家,立即就将画挂在了他床头的墙上。
一天晚上,画中的姑娘突然从画中走了出来,与大羊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打那以后,他们每晚都见面。一年以后,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孩子为两口子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村长听说大羊家中有奇画的事后,将这幅神奇的画抢走了。贪婪的村长像大羊那样将画挂在了床头的墙上,每天都期待着画中女子能够下来,令他失望的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大羊的孩子长大了,他总是不停地呼唤着自己的母亲,当他最终找到了母亲,母亲告诉孩子: “只有当你穿着我为你缝的虎头鞋走进村长家的卧室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团聚。”
后来,孩子来到村长家,并告诉村长说他可以将画中的女子召唤下来。 孩子对着画召唤道:“妈妈,我们走。”话音刚落,画中女子应声出画,搂起孩子就往外走。然而贪婪的村长已经挡住了去路。孩子勇敢地冲上去与他搏斗。正当这时,那双虎头鞋从男孩的脚上松脱下来,立刻变为一只斑斓猛虎,只见它迅速地扑向邪恶的村长。
虎头鞋拯救了母子俩和他们的家庭。从那以后,人们开始为他们的孩子制作虎头鞋,期望它能够保佑孩子与家庭的安全。
布老虎
驱病避灾吉祥物
布老虎不是什么稀罕玩意,此次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了多件民国时期的玩具布老虎。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
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霍楠介绍,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霍楠介绍,民间玩具的一种用途就是作为辟邪保平安的吉祥物,所以,在端午节“老虎”的形象最常见,大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给孩子穿老虎衣、戴老虎帽等。
【传说】
相传,在上古时代,由于“天塌地陷”,人间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二人就各自去寻找配偶。
因遍寻无人,便以滚磨为媒。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民族延续下来。
所以,布老虎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吉祥物和玩具,它反映了华夏子孙对祖先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后来,女子结婚时头上要顶红盖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吞口
驱鬼逐疫
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
它是绘有狰狞怪兽的器物。怪兽绘太极八卦图,豹眼怒视,龇牙咧嘴,犬齿突出,血口洞开,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避邪救灾。怪兽的形象或烧制成瓦当用作屋檐口,或雕刻于石柱立在道旁,或彩绘于木瓢背面悬挂于门楣之上。市内某些地方,也有请巫师(或称道士)手绘于纸的吞口(口中横含短剑),挂在门楣上边。
吞口制作镇邪吞口的材料,或取具有镇鬼功能的桃木,或去石刻,其他木雕铜铸烧陶及葫芦瓢彩花等。各地吞口的造型不尽相同,但是主要的形象特征无外乎是一:形似虎口头;二:口含利剑;三:口吐长舌;四:篆刻咒文;五:画太极八卦。
悬于门首的“鬼脸壳”,川滇多叫“吞口”。其作用和路口的石虎、门头的“桃木”相似,都是为了驱鬼逐疫。形式甚多,颇有审美价值:楚雄吞口画法简洁,有利用葫芦瓢的底色,而略加勾勒施彩者,也有以梨木刻成素地的浮雕兽面;昆明吞口多画于木瓢之上,色彩稍丰,以冷色为主,技法熟练;富源吞口,先刻后画,有装饰性,比较精细。
铁虎席镇
吉祥纳福
此次在北京民俗博物馆展出的有关虎的老物件中,年代最久的是汉代的铁虎席镇,主要用于压在席子的四个角。
如果不仔细观察,已经很难辨认出这对铁疙瘩上的图案,但定睛查看,仍能看出是一只虎安静地卧着,霍楠说,这正表达了“镇虎”的意义。
据了解,魏晋时古人席地而坐,也就是坐在铺在地面的草席之上。王室贵胄之家,备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铺席。有的床上置帷帐,帷帐四角也常用镇来压住。
镇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常见的有虎、狮、豹、龟等。汉代人视它们为除邪、纳福的动物。(原标题:“老虎”的民俗含蕴:虎头鞋保佑孩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