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的魅力:本是欢呼语被汉武帝据为己有
2013/5/30 9:27:5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中国皇家的辞典上,大概“万岁”一词用得最滥:皇帝上朝,群臣要高呼“万岁”;皇帝出巡,百姓要迎接“万岁”。连皇帝的一言一行,吃喝拉撒睡,也都贴上“万岁”的标签。为何?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九五至尊,他们都想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因而便弄了顶“万岁”的帽子戴在头上,让人神共仰,山河同庆,使自己的愿望在天意的默许中实现。
其实,“万岁”本来是人们表示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后来又演变成臣下对君主的祝贺辞。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上说:“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由此可知,远古时“万岁”的使用还比较自由,帝王并未把它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真正把“万岁”视为至宝,并据为己有的,是汉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春正月,武帝同群臣去登嵩山。这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他却借此大作文章,昭告天下。他说,在嵩山顶上,大家都听到了山神在向他三呼“万岁”。他向山神致意还礼,山神也立即应答。回京后,他又传下圣旨,加封嵩山启母庙后的山峰为万岁峰,并拨专款在山顶上建登仙台和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以应“山呼万岁”之意……为了进一步为“万岁”造势,汉武帝又继续编造谎言说:太始三年(前94)二月,他东巡“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这次他把自己抬得更高,在山东的芝罘山,整座大山都喊他“万岁”。武帝编造这些并不高明的谎言,用意很明显:我到了哪里,大山都喊我“万岁”,显然这“万岁”是上帝赐给皇帝的“专利”,百姓又怎能违迕?从此,“万岁”便成了皇帝的代称。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能称“万岁”。
既然“万岁”成了皇帝的“私有财产”,它的身价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对它垂涎欲滴,为得到它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一百六十年前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以洪秀全为首的天国领导集团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尤其实权在握的东王杨秀清,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他已不再满足“九千岁”的称呼,欲自称“万岁”。一天,天王洪秀全召见他说:“听说你要称万岁,那你把我放在甚么位置?”他忙答道:“弟为万岁,兄为万万岁!”天王听了默默不语,改日将此事告诉了北王韦昌辉。一天,君臣在殿上议事,一向跟东王积怨很深的北王便向东王发问:“听说兄有不臣之心,自称万岁?”东王一听,火冒三丈,反而仗势欺凌北王。北王盛怒之下,拔出刀来,一刀就将东王给宰了。于是东、北两王府的将士便互相残杀起来,北王也死于乱刀之下……算起来,这位自称“万岁”的东王只活了33岁,距离“万岁”还有9967年呢!
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既然最高统治者喜欢“万岁”,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处心积虑,或编造阿谀奉承的“万岁神话”,或大搞劳民伤财的“万岁工程”,千方百计地讨领导欢心。如唐代的女皇武则天,就曾被“万岁”捉弄得神魂颠倒。
武则天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她同时又是一个“万岁迷”。她曾以“天册万岁”自居,意为她是老天册封的“万岁”;她还在一年里两次将年号改为“万岁通天”、“万岁登封”,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她这一癖好正为一些不逞之徒提供了绝好的拍马机会,有个叫朱前疑的猥琐小人就曾在她面前谄媚说:“臣自河南返京,路过嵩山的时候,清清楚楚地听到嵩山在高呼'圣神皇帝万岁!'四面群山一齐呼应,万岁之声响彻云霄!”这几句漏洞百出的颂词,却把武则天吹捧得晕晕乎乎,分不清东西南北,遂慷慨地赐给他一个五品官的官职,使这个缺德少才的市井无赖,一跃而成为位高权重的朝廷大员。
朱前疑编造的这类低级谎言,在当代也许没有人相信。然而人们骨子里的“万岁情结”却像毒菌一样,遇有适当时机仍会泛滥成灾。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加强,“万岁”已经失去了魅力,没有了市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8-25 作者:戴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