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是个小地方,也不过是个县级市,但她名气大,因她境内有座嵩山,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都要前来祭祀、朝拜的地方。嵩山人最早出名的是许由,因为尧帝的拜访,但尧访许由的事儿因结局而平淡,大禹建都嵩山脚下的阳城才是轰轰烈烈、世人瞩目的大事,启母化石才是让人们刻骨铭心的事儿。
大禹,名文命,姒姓,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鲧被尧帝封于嵩山一带,人称崇伯鲧,大禹后来继任了崇伯一职。大禹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年代,“洪水漫天,嵩山尖上挂杂草”,他的父亲鲧受任于危难之间,在尧疑惑的注视下挺身而出治理洪水,但鲧是不幸的,虽然有“东方的普罗米修斯”的赞誉,但终因方法失当洪水再次泛滥而被舜帝殛杀。年轻的大禹把丧父之痛抛在脑后,接受了舜帝任命的大司空一职,安顿好老母和妻子又外出治水。大禹这一去就是十三年,期间虽三次经过老家嵩山,但都因为公务而没进家门,现在人们还传唱着大禹“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返家中”的民谣。
嵩山全景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无人不晓,但闻鼓饷夫、启母化石的故事也妇孺皆知。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十多岁了还未结婚。有一次,他治水到了涂山,有一只白色的九尾狐狸走到大禹面前,大禹又听到涂山人在唱歌:“白色的狐狸啊多么安闲,九条尾巴蓬松好看,我的家因你治水美好而又平安,你这个未来的王子啊,和你结成婚姻将非常美满,你我的造化啊昌盛的明天,自然的法则啊人间的姻缘,不要迟疑啊就在眼前。”大禹听了这歌,明白了天意,就和涂山氏的女儿涂山娇结了婚。结婚后,就带着涂山娇回到家乡嵩山。后来家乡的颍河又泛滥成灾,大禹经过观察,认为只有凿开轩辕山,让洪水归入伊洛河,嵩山地区的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为了迅速凿开轩辕山,大禹化为黄熊,为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成黄熊的事,就对妻子说如果回家吃饭,就会耽搁治水,因此与涂山氏约好听到击鼓声后,再来送饭。有一天,大禹在凿山时,用劲过大,山崩石飞,飞落的石头掉到鼓上“咚咚”作响,大禹因为正在专心致志地凿山,也没留意。涂山娇一听到鼓响,就赶紧把饭做好送去。当她来到轩辕山下时,看到一头黄熊在用头拱山,大吃一惊,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会变成一只黄熊呢?她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提起饭篮往家跑。因气急交加,快到家门口时,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大禹晌午时饿了,在鼓旁看到涂山娇送来的饭,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往家赶。大禹看见家门口西侧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饭篮,明白妻子已经变成了石头,想到涂山娇将近分娩,就对着大石头高喊:“还我的儿子,还我的儿子!”突然,“轰隆”一声巨响,
这块巨大的岩石崩裂开来,他的儿子从石缝中跳了出来。大禹急忙把儿子抱起来,并给孩子取名叫“启”。后来,人们就把涂山娇变成的那块石头叫做启母石。因为夏启太小,涂山娇的妹妹涂山姚就代姐抚育小夏启,后来大禹又和涂山姚结了婚。为了方便开凿轩辕山治水,大禹又把家搬到西边。因此,现在人们把姐姐涂山娇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太室山,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少室山。
启母阙
为纪念大禹治水,赞扬大禹妻子涂山娇、涂山姚的功绩,后人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东汉延光三年(公元123年),颍川太守朱宠在启母庙、少姨庙前又修建了神道阙,即启母阙和少室阙,她们与太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三座庙阙。启母阙的阙铭记载了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启母的功绩,石阙上雕刻有很多画像,其中“大禹化熊图”、“启母化石图”最为有名,古代艺术家用阴阳相间的弧形线条突出了动态感,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这两幅画像和太室阙上的两幅鲧画像,依然以一种守望历史的方式见证着嵩山人民对大禹的热爱。
大禹治水在嵩山地区留下了很多故事,五指岭、迎春花、马蹄沟、石门沟、照爷石、景店小米、舜王访贤、禹洞休憩、禹王锁蛟、凿开秦五龙、大河口、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等不可胜数。口耳相传的故事折射了历史的影响,真实的历史却湮没在黄土之下,让人迷离难辨。
由于治水的丰功伟绩和无私无畏的品德,大禹赢得了举国上下的拥戴,舜封大禹为夏伯,封地在今河南登封、禹州一带,并确定禹为其继承人,让他帮助治理天下。大禹佐政后,依然保持艰苦勤俭的本色,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处理各个部落间的事情。大禹还注意农时,并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物产,首次规划全国的行政区域,把全国划为幽、冀、青、扬、豫、兖、徐、并、益等九州,并用九州之铜铸造了分别象征九州的大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就是说九州的划分,是大禹经过实地考察后确定的。
舜在确定大禹为继承人十七年后而崩,大禹避舜之子商均于家乡河南登封的阳城,天下诸侯都到阳城朝拜大禹,于是大禹遂即天子位,定都阳城,建立夏后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统治者。大禹建都阳城后,非常谦谨,认为自己品德不及尧舜,因而不称帝而称王。这就是后世总以禹为大禹王的缘由。大禹定都阳城十年后,东巡到会稽时而驾崩。禹死以后,把天下禅让于益,夏启破坏了原始的禅让制,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夏”,因此自夏启开始,中国进入了家天下的奴隶制时代。
史载“禹都阳城”,“禹居阳城”,这两句话上世纪引发了不少的争论。禹都阳城的地望在哪里?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来登封调查“夏墟”,最后他认为嵩山脚下的古阳城 “是一种普遍的说法,也是较正确的说法”。1975年至1981年,登封籍考古学家安金槐主持发掘了王城岗遗址,并发现了人牲奠基坑,大家推测这就是“禹都阳城”、“禹居阳城”的所在地。于是,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于1977年来参加了“登封告成发掘现场座谈会”。河南省考古工作队还在告成建设了古阳城陈列馆,展览王城岗遗址和东周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但王城岗遗址太小,很难使人都相信这就是“禹都阳城”。1996年至200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又在王城岗继续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大城址和新的实物证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的专家们兴奋不已,根据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测年以及城址的地望,结合多学科的科研成果郑重公布:王城岗城址是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代初期都城“禹都阳城”。
嵩山不会忘记大禹,嵩山地区的人们更承袭着大禹的文化基因。启母石后万岁峰的山崖上,有一处长方形的石痕,人们传说是上天为表彰大禹治水有功而给大禹刻的石匾,石匾东面还有一处红色石痕,仿佛大禹手执治水工具英姿勃勃地屹立在那里。从嵩山世界地质博物馆东望虎头峰,山体仿佛大禹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以防颍河蛟龙再次作乱。这些遗迹都充分说明嵩山永远铭记着大禹这位治水英雄。这些如果有演绎、想象的成分,那么民风民俗则是真实地反映了大禹的影响。在嵩山地区,人们把大禹当作三官之一的水官而敬奉,并且敬奉在中间位置,地位高于天官尧和地官舜。当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大禹的发明;当闹洞房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大禹新婚燕尔的情景;当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大禹挑灯夜战治理焦河的精神;当喝小米汤的时候,人们似乎就会看到大禹治水时挥汗如雨的情形;当春节玩社火独角舞的时候,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大禹治水成功后先民们载歌载舞的时刻;当跷起二郎腿时,人们就会想起大禹身先士卒和老百姓一起挖土凿石的故事。相传为了治水,大禹腿上的汗毛都被泥水磨光了,累得膝盖硬得弯不下去,坐下去也只能直直地伸着腿,他的脚板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五个脚指头都并不拢。所以后来大禹走路的姿势有别于常人,后世的道士们作法事时的踏罡步斗,因是模仿大禹而被称为“禹步”。“三过家门而不入”、“乘龙快婿”、“一言九鼎”、“匾挂石崖”等更成为嵩山地区人们的口头禅。
大禹根在嵩山,家居在嵩山,治水在嵩山,建都在嵩山。他劈九山,通九泽,决九川,治服了洪水,使华夏民族躲过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左传》曾记载说,东周时刘定公至颍,曾盛赞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是啊,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恐怕早就成为鱼类了。因此,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都称赞大禹是我国第一位水利专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历史评价。大禹以民为本、公而忘私、不畏艰险、以身作则、敬业奉献的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基因。
说不尽的大禹,说不尽他的故事,说不尽他的功绩,说不尽他的影响。在我们瞻仰古阳城陈列馆内大禹的画像和嵩阳书院道统祠内的大禹半身雕像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大禹是嵩山的英雄儿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