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间班社是鸦片战争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初柳子戏生存和传播的惟一形式。柳子戏百年班社史可划分为五个前后相连而又交错的阶段:19世纪中期散落各地的班社演唱活动;王福润等名师的科班教学生涯;清末民初各大班社的更替与繁荣;抗战时期几大班社的惨淡经营;建国前后的班社整合。
关键词:戏曲史;柳子戏;近现代;流布;班社
柳子戏是苏、鲁、豫、皖、冀五省结合部底蕴丰厚、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晚清、民国时期非常繁荣,而如今却已濒于消失。受话剧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戏剧样式的眼光遮蔽,包括柳子戏在内的地方戏曲大都没有真正进入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戏剧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学界对近、现代文化语境下地方戏曲的历史流布、剧目特色、文学价值与现代转型的研究十分薄弱。
本文作者以柳子戏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细读柳子戏的绝大部分剧本、学术论文和专著,走访老艺人,查阅地方史志、档案,在民间班社是近、现代柳子戏生存和传播的惟一形式的认识基础上,对所能搜集到的班社资料进行整理,描绘了一幅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年间的柳子班社图谱,并对个别史料进行匡正。
一、近、现代柳子戏研究的现有史料基础
由于建国之前的地方戏曲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并且从业者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所以其历史记录十分缺乏,柳子戏也是如此。此处所说的“现有史料”,特指柳子戏研究者纪根垠等人通过采访、搜集并整理到《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华东戏曲研究院编,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柳子戏简史》(纪根垠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等书中的建国以前各种书籍、报刊对柳子戏发展、活动、流变所作的历史记载,这些成果最后被汇集至中国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这是其他书籍、报刊、互联网上有关柳子戏历史文字的来源,也是本文作者切入该剧种研究的基点。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把柳子戏在清末民初时期的活动情况总结为如下语言:
“清末民初,山东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济宁的孙家班(孙状元府创办),活动在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李家兴领班,活动中心为费县、临沂等地。南路:张敬友掌班,活动在苏北、丰县。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酷爱柳子戏,孔府的乐舞生能粉墨登场,称为‘孔家班’,很多老艺人曾向他们请教学习过。”
对于抗战开始至建国之前的柳子戏历史踪迹,《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这样总结: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柳子戏遭受摧残,萎靡凋零,艺人们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归乡务农,只剩下个别班社仍在惨淡经营、坚持演出。如曹县大曾班,以张春雷为主,活动在曹县、菏泽、东明、滑县一带;小曾班,以王福润、孙家义等为主,活动在巨野、阳谷、馆陶、濮阳一带;济宁孙班,以刘云驷、李文远为主,活动在济宁、嘉祥、曲阜、泗水、宁阳一带。在此期间,临沂地区还有半职业和业余剧团,如界湖班、小河庄永字班、岸堤班、北沿汶班等,经常在当地农村演出。”
二、柳子戏民间班社百年历史流布
在对柳子戏的考察中,一个重要命题从历史中走出:民间班社是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生存和传播的惟一形式,围绕着民间班社,各种演出、教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便于叙述,本文把此时期柳子戏的班社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一个前后互相交叉的、持续的演进过程。
1、临清、清丰、济宁、曲阜等地的班社演唱活动与其对人才的培养、积淀
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柳子戏留下的记载很少,但依然能够看出其兴旺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临清、清丰、济宁、曲阜等地持续的演唱活动上。本文作者认为,这些演唱活动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骨干演员,也培养出了一些卓有成就的专业教师,为下一阶段柳子戏的继续发展、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山东临清及其附近地区戏曲演出红火异常。原清平县田庄(现属临清市松林镇)的柳子戏演出活动从清朝道光年间持续到建国以后,代代相传。田庄的老艺人自称该剧为“吹腔”,传下了19世纪中期的抄本60多套,对此,《大众日报》2003年曾作了报道:“田庄的吹腔剧团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间历经朝代变迁、政权更迭,从未停止过演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个纯粹由庄户人组成的剧团,能排演成本大套40多出折子戏。村里至今珍藏着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戏文手抄本,且戏文唱词都是严格按照曲牌填写的文言唱词,这些唱词经过一代又一代田庄人口传身授,生生不息。”[3]这60多套手抄本中,现存最早的是道光30年(1850年)抄写修订的。对这些剧目,中国戏曲研究院曾复抄39个,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经过几次努力,才得以通过照相技术获得了一部分抄本,这些抄本中的大部分已收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编,共九集,68个剧目,未正式出版)。
河南清丰的柳子戏当地称“百调”或“北调子”。据《清丰文史资料》,清丰柳子戏开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清丰柳子戏逐渐衰落。”[4]清丰县西关的洪家大班在光绪初年已享有盛名,后来的一些名演员如临清田庄的夏庆龄、曹州(菏泽)的王福润年轻时都曾在清丰县洪家班搭台演出。除洪家班外,清丰县还有白马杨等7个戏班存在。
同临清一样,山东济宁也是运河岸边的工商业城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三年(1853年),济宁玉堂酱园的经营者孙玉庭家里相继出现孙毓溎和孙如仅两个状元,其家被称为“孙状元府”。孙状元府里曾成立过柳子戏班,主要演员有姚天机等。
自顺治十七年(1661年)到民国初年,柳子戏班在晚清频繁出入于曲阜孔府,重要演员有刘仰田等,76代衍圣公孔令贻也经常“粉墨登台,与艺人同台演唱。
除以上四地的名演员和持续、正规的戏班演剧活动外,鲁西南等地当时还有一些“玩友班”存在,留下了名旦戴金枝一天曾连续唱15次《锯大缸》的传说。
2、姚天机、王福润等人的演出与科班教学生涯
柳子戏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繁荣与姚天机、王福润等名师的博闻强记与辛勤培育无法分开。
姚天机曾在孙状元府班演戏。“咸丰初年(1851)左右,由演唱红脸的艺人姚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人才,到处演唱,当时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有:十里轰,盖山东,琉璃水眼,张道洪等。”[6]可以说,姚天机及其培养的学生的演技达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若干年内柳子戏的最高水平,推动了剧种的发展,并增强了鲁西南一带受众的欣赏需求。
姚天机之后出现的最重要的柳子戏教师为王福润。“曹州的柳子戏老艺人王福润,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受到洪家班邀聘,应工小生行当,当时他才十几岁,参加名班演出,有些怯场,演出《白兔记·回围》中的刘承祐后,博得好评,于是连续在清丰、南乐一带演出十余年之久。”[7]王福润没有文化,但博闻强记,对柳子戏传统剧目,“不拘生旦净末丑行当,无论唱白科介”[8],全部能够背诵下来。现如今能够看到的柳子戏剧本,大多数是王福润等艺人的口述本,为建国后传统剧目的记录、整理活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王福润向京剧学习了程式和基本功的训练规范,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基础,请一些文人修改剧本,使柳子戏唱词宾白典雅动听,并带上了时代的烙印。王福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柳子戏人才的培养,他先后担任曹县大、小曾班,定陶宋楼班、巨野孙家义班与后来的郓城工农剧社、山东省柳子剧团的教师,20世纪最著名的柳子戏演员多出其门下。可以说,没有王福润,就没有柳子戏20世纪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