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濮阳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南乐县)

2013/11/21 15:50:23 点击数: 【字体:

 
    目连戏为专演《目连救母》而命名,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
   
    北宋时开封已有连演七天的记载。北宋沦亡后,北方的目连戏演出在史料中几近消失,因而长期未受到重视。而南方各省的目连戏却如火如荼,频频见诸文人笔记、小说、方志等文献。
   
    其实,目连戏并未在中原民间绝迹。80年代南乐目连戏《五鬼捉刘氏》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整理和研究却欠深入。唯一的一份目连戏的演出录相带如今已不知去向,可资参考的资料只有由目连戏第五代传人苏尚志口述、韩德英等整理的《目连救母》剧本和几张幸存的剧照。我们希望通过对南乐目连戏的现场调查,发掘它的民间文化蕴涵,连接起目连戏由北到南传承演变的链条。如今惟一能完整演出目连戏的苏尚志老人已于前年年底溘然长逝,令人不禁怅然叹息。所幸的是,苏先生的两个弟子——两位年近花甲的农民,继承了目连戏一部分演出情节和表演技巧。他们两人一个能记词,一个能表演。两位老人热情很高,现场为我们表演了“阎王登殿”等片断。虽然场地简陋,但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依然领略到了目连戏所蕴含的民间朴素而鲜明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感受到民间艺术粗犷豪放的神采情韵。两位老艺人说,当地称目连戏为“玩鬼”,深受群众喜爱,几乎人人能演。但如今要看完整的目连戏演出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村中能够充当演员的年轻人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到了春节,人员凑齐,凑出一些资金,才能完整地演出。
   
    南乐县文化旅游局已下了不少功夫来保护目连戏,局里的常少峰老师经过广泛调研,正在从事目连戏的相关研究。南乐县文化旅游局的郭局长说,关于目连戏,他有两个期盼,一是希望河南大学能够派出专业的戏曲研究者,从技术、理论上帮助他们进一步挖掘整理目连戏,二是希望上级拨下充裕的资金,从经济上予以支持,推动目连戏的保护和抢救。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南乐县申报的“目连戏”入选。经文化部门的奋力抢救,这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誉的古老剧种,如今在南乐起死回生。“目连戏”是曾经流行于南乐民间的一个口述本,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目连戏”自宋代由开封传到南乐县。【原标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南乐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2010-9-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