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濮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濮阳民间戏曲

2013/11/12 9:53:15 点击数: 【字体:


    濮阳地处华北平原,古为英杰荟萃之地,肇造人文之域,名宦闻达四海,贤才雄惊六合。位居豫省东北隅,地跨冀鲁豫三边,广纳诸省精萃,兼蓄四方遗风。既得经济交流,尤益文化沟通。频临河朔,屡历黄汤,兵燹数劫民多离乱,故多以艺养生,素有戏曲、曲艺、杂技之乡的美誉。
   
    濮阳,千百年来戏乐传统延绵不断,曲艺之根既深且长。
   
    隋唐曲《濮阳女》之讴诵吟唱,宋杂剧《目连救母》之应节敷演,其演出形式,故事穿插,百戏贴痕,仍留前朝遗风。剧风炽热兼收并蓄,艺术交融来者不拒,十九个剧种盘根立足,数百个班社扎榻竞技,排他性淡薄,凝聚力胶着。元戏曲家宫天挺,辞章“锋颖犀利如西风雕鹗”,“瘦骨通神独树一帜”,明戏曲家桑绍良“雅俗并作玩世羁”。至清乾隆之后,平调兴起,清丰洪家,南乐万家,濮阳范家并成鼎足。洪宝仁、万年合、范文庆,三家管主各有领班绝技,名角纷纷投*,声名播及晋鲁,开创了濮阳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洪家管主制度延传七代,凡二百余年,万年合“病老管养,死后管葬且抚恤家属”的约法三章,更为戏曲振兴建树了不朽勋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有专业剧团28个,业余剧团400个,就剧种、剧团及从艺人数而言,至今仍居全省之冠。享名艺人有党复修、翟德贵、张桂花、汤玉英、管爱姣、贾文龙等。1988年武丰登主编的《濮阳市戏曲志》出版,并获文化部科研奖,为研究、振兴、发展濮阳戏曲事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可*论据。1987年成立戏曲创作研究室和戏剧、曲艺协会,会员115人,省级以上65人,享誉作者有董鸣銮、杨好月等。

    濮阳有17个曲种,评书文词高雅,琴书激越悠扬,莺歌柳清新流畅,坠子刚柔相济,既有燕赵悲歌,又有梁山遗风。宋代莲花落出现,元代词话盛兴,至明道情艺人广泛行艺于庙会,其中邱祖龙门牌今已传至二十三世。清代,三弦迅猛发展,成为艺人歉年谋生的重要手段。光绪年间坠子兴起,继民国中期发展为统治曲坛的霸主,形成旋律优美清脆甜润的乔(清秀)派“巧口”,和板眼规整含蓄深沉的董(桂芝)派“老口”,并出现沈冠英激情昂奋的抗战坠子,和康元林、董永信、张志合等著名琴师。最高时四百班组计一千五百人众,享名者有赵言祥、荆永福、徐元真、朱元立、齐利元、李玉凤等。

    濮阳,古来斯民喜歌善舞,帝颛顼好音,乃令飞龙作乐。乐师延作靡靡之音,纣王乐而忘倦。春秋被称为“桑间濮上”之卫风,感情奔放委婉缠绵,称“卫郑新声”。晋代出现专供帝王欣赏的伎乐女伶。唐代南乐音乐家张文收著《新乐书》十二卷。元明散曲繁兴,诸多曲牌如《落梅风》、《耍孩儿》等仍被民间器乐班采用。清道光年间,范县小屯任奇寺组班专事婚丧服务,今历七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濮阳锡笛圣手高连元,指法灵巧,音纯多变,曾在省首届戏剧会演中夺魁。盲人琴师张志学仿声琴技,能摹拟戏曲、锣、鼓、号、唱及百鸟鸣叫,逼真形象以假乱真被誉为一万二千能。
   
    濮阳现存民舞67种、《五鬼拿刘氏》雄浑奔放,《抬辇舞》气势磅礴,《秧歌舞》绚丽多姿,《彩云舞》风格独特,体现了濮阳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和骠悍勇敢的性格。1983年成立中原歌舞团,多次在国家调演中获奖。现有民舞队38支,艺人千余。

    濮阳大平调

    濮阳大平调源于濮阳民间,是在开州(濮阳)土生土长的一个古老剧种,故过去又称“开州平”。濮阳大平调是板腔体梆戏。因梆子灼目贯耳,又称“大梆戏”、“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地方音韵,故也称平调;又因该剧种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群众历来视为大戏,为与其他剧种相区别,平调就逐步定名为大平调,相沿至今。

    大平调形成于明朝年间,其分布以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鲁西、冀北地区。大平调的主要唱腔为:“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四大板类。曲牌有《大开始》、《小开始》、《四字开门》、《五字开rT}、《六字开17)5、《五马》、《二凡》、《朝阳歌》、《一枝花》等,乐器有大铙、大钗、尖子号、大弦、二弦、三弦、梆子、笙、唢呐等、大平调在其形成初期,多为灾民谋生而自发组织的小戏班,作“板凳头”演出,它糅合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濮阳大平调清代为“范家班”,被绅士掌管,1930年前后改为“大公团”,抗日战争初期,基本脱离民团绅士,*艺维生,发展平调艺术。1943年,原昆吾县抗H人民政府接管了“大公团”,并派党的干部陈祝新、韩洽为领导,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整顿,使之成为抗日政府的一支富有活力的先进宣传队伍,并正式改名“昆吾县民主政府众艺剧社”,从事抗Et宣传活动,并配有枪支弹药,随时准备参加抗日战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党立下了不朽功勋。196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平调剧团,汇集濮阳,成立了河南省唯一一家全民所有制的濮阳大平调剧团。
  
    濮阳大平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红脸”三秋林、“黑脸”铁蛋、“三丑”栾保平、“二红脸”四大旗等角色誉满豫北、扬声冀南,佳话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红生演员翟德贵(1919-1962),乳名“喜儿”,濮阳市郎中乡翟寨村人。他自幼从艺,在唱做方面,造诣深博出众,形成堵树一枝的红脸唱腔,高亢圆润悠扬,其艺术沉稳、正道,并富有气韵。1956年翟德贵主演的剧目《收姜维》(饰诸葛亮),获河南省地方戏曲汇演个人表演一等奖。同年文化部将《收姜维》、《三传今》、《白玉怀》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1958年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同周总理合影留念。
  
    濮阳大平调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从明朝诞生起就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使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从“板凳头”成长为演出阵容庞大,行当齐全,音乐声调优美的大型剧种,并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1983年9月7日,濮阳县大平调剧剧应邀赴北京演出《包公碑》,先后在长安剧院、中和剧院、吉祥剧院、中直机关礼堂、中科院礼堂演出,受到时任中纪委书记王从吾,北京市委书记、市长、中顾委常委段君毅,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等领导人以及著名评剧演员,中国评剧院院长新凤霞等艺术界名人的接见和赞扬,并合影留念。《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十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中国剧协、北京剧协在中国剧协会议室主持召开了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中国戏曲学院等16位艺术界领导、专家座谈会,对《包公碑》的成功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濮阳大平调剧团演出、的《包公碑》连环画书,在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几年来,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常年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演出,一般每年演出5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演出环境恶劣,服装道具损坏严重,加之近几年多种娱乐媒体的影响,大平调剧团生存受到挑战,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人员工资无法及时全额发放,道具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老演员在相继故去,演出水平不断下降。这个传承了数百年、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濮阳大平调,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一稀有剧种,2004年经市文化局积极推荐,濮阳大平调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同年11月,濮阳大平调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优秀戏曲汇演”,荣获四项金奖。

    目连戏

    目连戏为专演《目连救母》而命名,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北宋时开封已有连演七天的记载。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滚*、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
   
    目连戏是发源于河南而又长期绝于河南的古老剧种,南宋以来,广泛流行南国诸省,近世北方演出仅有山西。
   
    附:目连戏的成因
   

    唐代宗年间,升平公主“金枝”与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婚配后,咒公骂婆,四邻不和,抛米撒金,横生事端。郭子仪唯恐万岁怪罪,既不敢说,又不敢管,当了一段历史上最窝囊的老公公,郭暧亦无良计,只须采取武暴手段多次痛打金枝。金枝骄奢蛮横,教而不化,唐王束手无策,气得也是整天愁眉不展,顿足捶胸。
   
    为教育金枝,郭子仪在府宅后院建了一酆 都城宫殿,设十八层地狱,中坐阎罗开子,主生杀大权;旁侍人曹官,掌人间生死簿。牛头马面手执钢*立门左右,并设无常鬼、琉璃鬼、通风鬼、报信鬼、大头鬼、无头鬼、赤发鬼、勾命鬼等诸般鬼怪,个个锯齿獠牙,凶煞狞目,眈眈慑人。另设恶狗庄、蚂蚁庄、望乡台、金银桥、剥皮厅、勾心亭等,善者死后过金银桥,登莲花宝座,来世脱生贵人,凡淫愚泼妇、忤逆之辈、坑拍拐骗之徙、短斤缺两之流,死后均登碴垃山,受铜柱炮烙、剜眼割舌、剥皮扒心、油烹等酪刑,打入十八层地狱,变牛做马,永世不得翻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人民政府网 2006-10-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