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传统文艺 >> 驻马店曲艺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 驻马店曲艺-四块瓦

    四块瓦

    四块瓦又名“莲花子”、“花落子”等。是由汝河道情和..[详细]
  • 驻马店曲艺-丝弦道

    丝弦道

    丝弦道又名“清音”,是流行于平舆、汝南、新蔡一带的曲..[详细]
  • 驻马店曲艺-杠天神

    杠天神

    “杠天神”为河南地方小戏。民国初从北乡逃..[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豫剧

2016/5/27 12:10:50 点击数: 【字体:

豫剧

    豫剧又名“大夸戏”、“梆子戏”、“讴戏”、“靠山簧”、“河南梆子”等。是河南省影响最大的剧种。据查,“豫剧”流入驻马店地区最早的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西平县戏曲最发展、最集中的仪封组建的第一个梆子班。后有汝南、确山、平舆、正阳、上蔡、遂平、新蔡、驻马店、泌阳等九个县、市也先后于同治、光绪、清末、民初,建立了很多的城镇、乡村豫剧班、社。如确山的梆子班、社于清同治九年(1870)时,已有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三年,汝南曾有“大夸戏在教场演出,男女嬉戏,有伤风俗,县衙驱赶之”的指令(见汝南县志)。虽然如此,但由于它的唱腔明快、激昂,曲调婉转动听,表演多姿感人,终于日趋成为驻马店地区广大城乡人民群众虽受欢迎的戏曲。到民国中期,豫剧更如雨后春笋,其中最突出的是西平县彭豪华创办的“天兴班”,一连办了七期窝班。到1942年“天兴班”因天灾人祸,逼得彭素华走投无路,终至一病不起。但他一生辛苦培养出来的二百多名演员,大多成了全国各地豫剧团的主演、教师和业务骨干。
 
    豫剧的声腔、音乐,起先分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四大流派。驻马店地区的豫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属于豫东调和沙河调两个流派。但有一两个县的声腔也渗进了其他的成份。如泌阳地处山区与南阳地区接近,便受到宛梆的影响。又如正阳,于四十年代末,从江苏、山东流入一班唱山东梆子的演员,正阳县豫剧团的声腔就自然地渗进了极浓的山东梆子韵味,一直沿袭至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一些豫西声腔的演员流入驻马店地区演出,从此,其下五音唱法也得以在我区广泛流传开来。特别是建国以后,上述几个豫剧流派之间打破门户之见,相互交流,同台共演,截至今日,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豫剧团体(包括半职业和业余),都已成为四大流派的混合体了。
 
    豫剧的主要板式有慢板、飞板、二八、流水四大板路。在长期的演进中,各板路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如慢板中又分出金钩挂、连环扣、迎风、拐头钉、五音七折等;飞板的变化板式有滚白、大裁板、小裁板、大起板等;二八板的变化板式有慢二八、紧二八、呱嗒咀、踢脚靠、铜器垛、二八连板等;流水板的变化有快流水、慢流水、流水连板等。其伴奏,四十年代以前文场有皮嗡、二胡、笙等;武场有锣、鼓、镲、小锣、梆子等。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文场有板胡、二胡、大胡、笙(兼唢呐)、竹笛、闷子,后又增加中胡、三弦、曲胡、低胡等;武场有大锣、手镲、二锣、梆子、鼓(兼堂鼓),后又增加了大战鼓等。进入七十至八十年代时,为适应戏曲的发展和借鉴兄弟剧种的模式,由原来的中乐队发展的中西混合乐队。如小号、圆号、长号、长笛、黑管和大、中、小提琴、贝士、定音鼓等,都渗入了豫剧乐队。后来,随着传统戏的开放,西洋乐器又趋于减缩。
 
    豫剧的角色行当。早期多以生、旦、丑为主。后随着形势的发展,角色行当上也逐渐向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靠拢,成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鼎立。并可细分为小生、须生、文生、武生、苍老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帅旦、丫环旦、大净、副净、功净、架子净、多杂净、文丑、武丑、官丑、外老丑等。
 
    豫剧的主要演出剧目有《一捧雪》、《下陈州》、《刀劈杨藩》、《七圣归天》、《洛阳桥》、《三上轿》、《余二姐拴娃娃》、《三打雷音寺》、《南阳关》、《三皇姑出家》、《天河配》、《玉虎坠》、《毛公子跳花墙》、《反显逻》、《蝴蝶杯》、《七堂会审》、《反阳河》、《对花枪》、《白蛇传》、《地塘板》、《桃花庵》、《刘金定》、《樊梨花征西》、《黄家关》等,约四百余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曲剧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