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传统文艺 >> 驻马店曲艺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 驻马店曲艺-四块瓦

    四块瓦

    四块瓦又名“莲花子”、“花落子”等。是由汝河道情和..[详细]
  • 驻马店曲艺-丝弦道

    丝弦道

    丝弦道又名“清音”,是流行于平舆、汝南、新蔡一带的曲..[详细]
  • 驻马店曲艺-卷戏

    卷戏

    卷戏卫称“清戏”。一曰:该戏于明崇祯末年和..[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卷戏

2016/5/25 18:32:53 点击数: 【字体:

卷戏

    卷戏卫称“清戏”。一曰:该戏于明崇祯末年和“罗戏”一同流入上蔡。二曰:“卷戏”在汝南集中流行的地方,是在汝南县城西北35华里的燕亭一带。所谓燕亭,是由明燕王朱隶南征时,在此停留而得名。朱隶继位后,称明成祖。后人在他们停兵之地兴建庙宇,称燕王庙以留纪念。因附近土地低凹,统称“官场坡”。加上汝河流势从此经过,所以该地连年受灾;周围农民群众为讨生计,相互影响出家为僧者甚多。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李本固写道:“来宇三百盈,僧数百人”(汝南县志)。据此事实,依古汝之习俗,凡大型寺庙的和尚,大都学会念经做道场,为世人消灾度化。由于他们都具有敲击、吹奏、唱念之本,故而在李闯王攻陷汝宁毁坏此寺之后,庙里的和尚便纷纷还俗从艺并吹奏乞讨。时有传谣:“官场坡有三奇,男人会唱戏,女人会逮鱼,要饭花子(指唱戏乞讨者)坐上席”。据此联系“卷戏”的声腔,恰与当地的民间叫卖声、哭涕声、叫喊声和寺庙和尚做道场的仿经、敲打、吹奏声,极为相似。此论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调查。
   
    卷戏的声腔属板腔体。其主要板式有:原板、慢板、大起板、赞子、二蔑子、哭板、本调、付子、北词、滚板、小笛锣、流水、梆子调等20余种。它的特点是唱四字调,高亢、粗犷。白口腔调高,唱词通俗,多加“哎、哪、呕、嗷”虚词,以填补剧词声韵。
   
    卷戏的角色行当与罗戏大体相同。亦称里门头,外八角。其表演较为庸俗、粗扩。如里门头(坤角)的手势、眼神,提鞋、整鬃等,都十分明显的给人以过分之感。故尔,人们统称它叫“浪”卷戏。
   
    卷戏的音乐伴奏,是以五寸七眼笛为主,并以笙、横苗相和;后增有皮嗡之类的弦乐器。打击乐有:大锣、小锣、大饶、小钗和大皮鼓、木鱼等。
   
    卷戏的服装与罗戏通用。它以演出公案戏、架子戏为主,其代表剧目有《杀狗劝妻》、《收吴汉》、《三关战吕布》、《程咬金拔橛子》、《当阳桥》、《洪桥救母》、《柳林》、《宋世杰告状》、《泗州》、《打柳》、《南阳》、《燕青打擂》、《刘金定下南唐》、《铜铡李元方》等。
   
    驻马店地区的卷戏,在上蔡、汝南、遂平、西平等县大都与罗戏同台,固而其兴衰起止与流布括动情况和罗戏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随着罗、卷戏的流入与其兴衰起伏,在驻马店地区又出现了“卷罗梆,三下汤”的说法。
 
    “卷罗梆,三下汤”的“汤”字,产生于汝南,上蔡和附近的城镇农村。即每日三餐的晚饭这里统称喝汤。还有中午吃面条也叫下汤。“卷罗梆”三下汤,系指“卷戏”、“罗戏”、“梆子戏”三种剧种,在一起演出而言。如在清末以后,汝南县戏坛上出现了卷、罗、梆三个剧种同一个台口和一个班社用三种不同剧种的声腔演出一个剧目,故群众都称它是“三下汤”。其表现形式有三:一是在一个剧目中依次出现。如姚泫罗戏班演出的连台戏《宋世杰告状》,共分五本。前两本唱罗戏,三、四本唱卷戏,第五本唱梆子戏。二是在一个剧目中,甲角唱罗戏,乙角唱卷戏,丙角唱梆子戏;如代堂卷戏班演出的《刘金定下南唐》,赵匡胤唱罗戏,刘金定唱卷戏,唐士魁唱梆子戏。三是在一个角色的唱腔中,既唱罗、卷戏,也唱梆子戏;如罗戏著名演员郑发亮在《秦三跪门》中饰演秦三,他就是既唱罗、卷戏,又唱梆子腔。按照《歧路灯》小说中关于乾隆年间“梆罗卷”在开封演出的情况,上述种种倒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杠天神上一条:罗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