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或称京梆、反调、直隶梆子。建国后统称“河北梆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河北流入我区西平县一班“反调”;被酷爱玩戏的城南街李老九收留后,为“李老九戏班”。主要演员为一声雷(黑脸)、双林(旦)。演出剧目有《刘备招亲》、《杨雄杀妻》、《杀子报》、《马胡乱换媳妇》等。该班在西平存在数年,后因戏班子在演出中与群众发生矛盾,事老九怒将戏箱垛起停演。戏班随散,演员各奔东西。
民国十九年(1930),正阳县北关有位唱“京梆”的艺人韩可贵。在当地招收30多名学员,成立了“富庆班”。两年后,该班更名为“共和班”仍演唱京梆戏。班主由韩可贵之婿徐宝庆接替。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徐带领此班出走安徽立煌县(现金寨)演出,一去无归。
1931年,从河北讨荒流入上蔡县城一个“反调”戏班。它以表演艺术精湛,唱腔优美又善武功而盛誉蔡城。后被城关东、西、北三街豪绅收留,改称为“上蔡三街班”。主要演员有:金小露、尚双林、董童贵、张挑子、王世民、陈宝山等。该班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其中,以尚双林、陈宝山武功最好,金小露唱功尤佳,时称之为金小露的戏。该班于1934年,被国民党上蔡县党部书记兼民众教育馆馆长李云看中,遂在县城西街古寺大 (现文化局)创办了一个“戏剧训练班”。聘请该班较有名气,艺术精湛的尚双林、董童贵、郭童江、何麻子、陈宝山、史宗为、小玻璃翠等七名艺人为教师,教唱“河北梆子”。1936年改训练班为“新生剧团”;1938年新生剧团又改为“河南八区救国剧社”;1945年复恢复为、“新生剧团”;1948年改编为国民党127军301师剧团;1949年再被改编为国民党127军军部政工处政工二队。同年随溃军南逃四川忠县。后重庆解放,该军起义,剧团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32师文工二队。1950年调为川东军区文工团;1952年转为“北涪市文工团”;同年改为“重庆豫声京梆剧团”。1956年,中共上蔡县委、县政府,派专人去四川把该团接回,改名为“上蔡县青年剧团第一队”;后又改为“上蔡县河北梆子剧团”。
该剧种属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辅以二胡。后增加弹拨乐、管弦乐,演唱时,以小梆子按节拍。其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流水、哭板、尖板、导板等。常用曲牌有:[将军令]、[苦相思]、[小开门]等。
河北梆子的代表性剧目有《算粮登殿》、《蝴蝶杯》、《宋金郎》、《喜荣归》、《水擒花蝴蝶》、《颐和园》、《杨乃武与小白菜》、《三探圆明园》、《铁公鸡》、《袁世凯逼宫》、《方家堡》、《溪皇庄》、《盗九龙御杯》、《牧羊圈》、《三疑计》、《闹天宫》、《两狼关》、《拿高登》、《九江口》、《双官诰》、《血手印》、《节振国》、《红旗谱》等。
该剧种在驻马店地区上蔡县经历351年,曾巡回演出于豫、皖、鄂、川等省市。并多次参加省、地汇(会)、调演获得各类奖品、奖金、奖状、奖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