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走进驻马店 >> 印象驻马店 >> 浏览驻马店

嫘祖考

2013/10/8 15:47:15 点击数: 【字体:


    黄帝是我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英雄人物,是中华大统一的人文始祖,文明时期的许多发明创造均记在黄帝和他的正妃嫘祖的名下。嫘祖是黄帝之正妃,被誉为“人文女祖”,祀为“先蚕”。《史记 · 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关于“先蚕”:《路史 · 后纪》曰:“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倮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云笈七签》辑《轩辕外纪》曰:“西陵氏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养蚕、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嫘祖也作累祖、僳祖、雷祖。嫘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工养蚕的人,被后世尊之为“蚕神”。在解决古人穿衣问题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古人从披兽皮、衣葛、麻,变成穿丝绸,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今天我们在西平开会研究嫘祖,特别有意义,兹将我的拙见提出,有不妥之处,供学者指正。

    一 关于黄帝距今多少年的问题,是研究嫘祖的关键

    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在研究嫘祖的时候,必须和黄帝连在一起,黄帝距今多少年,是研究嫘祖的重要问题。而研究黄帝距今多少年,必须弄清“五帝时代”到底有多长。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最早见于《史记 · 五帝本纪》,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五帝时代” 的主要人物;《竹书纪年》、《世本》、《大戴礼》也有相同的记述;《帝王世纪》中的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而把黄帝列入“三皇”的最后一位,尽管文献记载中说法不一,从文献记载看,《史记》等书是较早的文献资料,把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本纪》专门列为一章,所以, “五帝时代”是黄帝至舜的历史,实际上是七主,即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

    关于“五帝时代”到底有多长?有六说:

    1. 《 史记》 397年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谍(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根据《史记 · 五帝本纪》的记载,尧、舜的在位年代有明确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按此推算,尧崩前舜虽已执政,但不能算舜的在位年代,舜的在位年代只能从尧死以后开始,尧死后三年舜才正式继位,加上在位的三十九年,舜的在位年代应该是四十二年;关于尧的在位年代:“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而老,令舜摄行天子政荐之于天,尧辟位二十八年而崩。”依此推算,尧在位九十八年。关于黄帝、颛顼、帝喾三个人的在位年代,《史记 · 五帝本记》仅记其名,没有具体的在位时间,只能从皇甫谧的注释中知道: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岁”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 , 年九十八” ;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帝挚九年”。从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五帝时代的时间应是五帝在位年限之和,即黄帝 100年,加上颛顼 78年,帝喾 70年,挚 9年,尧 98年,舜 42年,共在位 397年。也就是说,“五帝时代” 的年限是 397年。

    2. 《竹书纪年》 484年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为五帝七主,多了少昊和帝挚,而少昊的在位年未计在内,据有关文献记载,少昊在位八十四年:黄帝在位“一百年” ;颛顼“七十八年” ;帝喾“六十三年” ;帝挚“九年” ;尧“一百年” ;舜“五十年” ;共计 484年。

    3. 《帝王世纪》 483年说:《帝王世纪》把黄帝列入三皇,如果从黄帝开始,记载的五帝时代则是 483年。黄帝“在位百年” ,少昊“在位百年” ,颛顼“七十八年” ,帝喾“在位七十五年” ,帝挚“在位九年” ,尧“即位九十八年” ,“尧崩,三年丧毕,舜年八十一岁。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即真” ,“舜年八十一真,九十五岁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呜条。”可知舜在位二十三年。共计 483年。

    4. 《资治通鉴外纪》 486年说:黄帝在位百年或云一百一十年,少昊(青阳)在位八十四年,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或云九十一年,帝喾在位七十五年或云六十三年(注:按干支纪年当为 70年),帝挚在位九年(黄帝至帝挚三百四十一年,少昊至帝挚四君二百四十一年,尧在位九十八年。舜在位四十二年。五帝时代七主,在位 486年。

    5. 《甲子纪年》记载,黄帝始年为公元前 2697年,夏始年为公元前 2206年,“五帝时代”为 489年。

    万国鼎《中西对照历代纪年图表》记:“黄帝自西元前 2697年始” ,“黄帝至虞舜凡七世, 491年(西元前 2697 ~ 2205 年)。此年为历代祭黄帝陵的年代。

    6. 《 春秋命历序》 1520年说:源于《春秋命历序》: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少昊传八世五百年或云十世四百年,颛顼传九世三百五十年或云八世五百四十八年。帝喾传十世四百年。帝挚在位九年,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

    综上所述,关于“五帝时代” 的年代有六说,可以说众说纷纭,《春秋命历序》年代最长,比较笼统,没有细排出诸王的序列,前五说比较接近,所以,我们认为:在诸多史料中,《竹书纪年》 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史书,《史记》是西汉时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大作,司马迁治学态度严谨,当时参考的文献也多,《帝王世纪》对五帝七主记载较详细,《资治通鉴外纪》成书于南宋,引用史料多,这些都是我们解开中华古史中“五帝时代”年代之谜的重要文献资料。关于“五帝时代” 的时间,在诸多说法中,以《竹书纪年》、《史记》、《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等书的说法比较接近,大体时间为 397~ 491年左右。又根据《甲子纪年》记载,黄帝始年为公元前 2697年,夏始年为公元前 2206年,“五帝时代”为 489年。目前祭黄帝陵仍采用此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禹之受禅为王的大体时是公元前 2070年。我们可以认为“五帝时代” 的时间当在距今 4071~ 4562年之间;如果以甲子纪年推算,夏始年为公元前 2206年,其上限为距今 4700年左右,基此,我们可以锁定黄帝文化的时代当在距今 4500~ 4700之间。这样,为我们在相应的考古文化中寻找“五帝时代” 文化提供了年代数据。

    二 那种考古文化是黄帝文化

    有了黄帝文化的相对纪年,那种考古文化是黄帝文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龙山文化是黄帝时代文化。

    从“五帝时代” 的距今 4071~ 4562年或距今 4206 ~ 4697 年看,在考古文化中,唯龙山文化的测年与其相近,龙山文化为距今 4000~ 4900年,龙山文化又分为早、中、晚三期, 距今 4600 ~ 4900 年时,仰韶文化的故地变成了龙山文化早期,称庙底沟二期文化,豫西 南的仰韶文化则被屈家岭文化取代,河南东部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可以说,这时的中原地区有三种文化并存,即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距今 4900 ~ 4600 年),屈家岭文化(距今 5300 ~ 4600 年),大汶口文化(距今 6300 ~ 4600 年)。 当距今 4600年之际,庙底沟二期文化变成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取代屈家岭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取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实现了一统,均称龙山文化。陶器一律变成黑陶、灰陶,只不过地域不同,器形稍带地域性特点,在河南境内的豫西南,龙山文化下王岗类型取代屈家岭文化,豫东的王油坊类型取代大汶口文化,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则统称为河南龙山文化,即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 4000~ 4600年,这一变化难道说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陶器变成了黑陶和灰陶,文化统一为龙山文化,只不过在纹饰和器形上有地域性的区别,即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又可分为下王岗类型、王油坊类型、郝家台类型、王湾类型、三里桥类型和后岗类型,这一大的变化,应该与国家的统一有关,从考古测年看,应该是文献记载的“黄帝时代”与考古文化相吻合。我们认为,龙山文化早中期之际,应是“黄帝时代” 的文化。而黄帝为有熊 国的国君,居轩辕丘,有熊国的具体地点在古之新郑,轩辕丘即今之新密古城寨城址。以古城寨城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应是黄帝时期的考古文化。

    三 黄帝时期的文化特征
   
    当我们研究黄帝时期的文化时,黄帝的影响最大,功劳也最突出、最显赫,黄帝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铸鼎、筑城、建宫室、造字、作历法、祭天地等发明均记在黄帝的名下。而这些方面均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关于黄帝文化的考古特征,《史记 · 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集解》引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史记 · 五帝本纪》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氏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貙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多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峒,登鸡头山。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以有熊国为根据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展开统一中国的伟大斗争。从文献资料中,为我们确定黄帝文化的范围提供了文献依据。可以清楚的看到黄帝文化是从有熊国发展到统一全国的,是从小到大的,是从局部逐渐走向统一全国的。在黄帝统一全国前,黄帝文化的范围并不大,仅局于有熊国的范围,有熊国在古新郑,即春秋时期郑国的范围,随着黄帝统一全国,黄帝文化才最后覆盖全国,达到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等。黄帝文化的遗迹,遍布黄河、长江流域。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我认为黄帝文化应该从城、青铜、文字和鼎文化等四个方面入手:

    1. 黄帝“始主城邑以居” ,“为五城十二楼”, 也就是说,黄帝时巳出现城。

    2. 青铜的使用,黄帝铸鼎,都表明黄帝文化已经有较为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并巳经使用青铜为工具,寻找青铜也应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青铜是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3. 文字,黄帝史官苍颉始作书;

    4. 黄帝文化是以鼎为炊器的考古文化,正是因为黄帝文化便用鼎为炊器,所以才演绎成黄帝铸鼎,铜鼎成器。

    我们发现,郑州地区龙山文化早中期之际,其炊器以鼎为主,应是有熊国的特征,黄帝统一全国后,这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开始出现袋足的 甗、斝,与鼎并存,这是多种考古文化汇集中原的反映。

    四 西陵在哪里

    西陵在哪里?有六说:一曰湖北省黄冈市西北,西汉时置西陵县;二曰湖北浠水县西南,三国时吴于此置西陵郡,甘宁为西陵太守;三曰湖北宜昌西陵区,三国吴黄武元年置西陵县,宜昌西北有西陵峡;四曰四川茂陵,西汉元鼎年间于此置蚕陵县,或有以西陵县称之;五曰四川盐亭县,因出土《嫘祖圣地》碑而闻名;六曰河南西平县,因“西陵平夷”和古有西陵国而称著。为什么嫘祖的出生地那么多?这是由于嫘祖发明养蚕,造福后人,得到后人敬仰的反映。六说熟是?我认为西陵在河南西平说比较可信,其理由如下:

    1. 从时间上看嫘祖故里:据《史记 ·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既然是黄帝之正妃,必然是结发之妻,其结婚之时当在黄帝统一全国之前,即为有 熊国国君的时候。嫘祖所处的地方西陵,必然离黄帝居轩辕丘不会太远,而西平之西陵距轩辕丘 120 公里,是西陵六说中距轩辕丘最近的一处。轩辕丘在新密(原属郑地),《水经注 ·潕 水》曰:“ 潕 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平平夷,故曰西平。”三国曹魏时西平有西陵乡,北魏时西平尚有西陵亭,明清时,西平尚存许多嫘祖庙,民间每年都要举办蚕桑节。所以,西陵当以在西平为妥。

    2. 西陵氏之后裔在西平,西平古有房国,即西陵氏之后裔。《国语 · 晋语》:“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声雷。嫘同也。”方知古西陵氏姓“方雷”。后世又称方姓。郑玄笺:“方,房也。”故方姓后世又称作房姓,即古代之房族和房国。关于房国所在,《汉书 · 地理志》:“吴房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楚封于此,为棠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溪亭是也。”《大清一统志 · 汝宁府》古迹曰:“棠溪城在西平西北百里,古房国也。”古房国即古方姓即方雷氏的后裔,古房国位于西平西陵,进一步证明西平是嫘祖母家西陵氏的故居。

    3. 西陵亭的考古考察,嫘祖是西陵氏之女,那么记念西陵氏的西陵亭在那里?根据《水经注 · 潕 水》曰:“ 潕 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平平夷,故曰西平。”指明吕墟在西平县西,在今西平县城西 27 公里吕店乡和师灵镇交界的冈上,此冈海拔 70— 90 米 ,董桥遗址即位其上,南有洪河及其支流西草河,距西平27 公里,该遗址的面积 48 万平方米,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蔡全法调查,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东周至汉代的遗址。这个大型遗址的发现很重要,在考古年代上与嫘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尤为重要的是,在董桥遗址的附近有一片叫嫘坟的墓地;在董桥的附近专探村西头有供奉黄帝和嫘祖的“人祖庙”。西平养蚕历史悠久,解放初期西平尚有嫘祖庙 6 座,有的称娘娘庙,每年农历 3 月初 6 ,董桥东 1 里的顾庄唱大戏,吃寿面,为嫘祖过生日;每年小满,新茧上市,茧商兑钱唱大戏三天,祭蚕神。

    西平县有龙山文化遗址很多,如耿庄遗址,在重梁乡耿庄东,省保,面积 4.75 万平方米;苗庄遗址,城郊乡李庄村东北,县保,面积 3 万平方米;董桥遗址,吕店乡董桥村东南,面积 3.99 万平方米;桂河遗址,潭店乡桂河村东北,面积 3 万平方米;和张遗址,城郊乡和张村东北,面积 45 万平方米。这些遗址对于研究嫘祖故里有一定价值,应是西陵氏的居地遗存。

    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平是嫘祖故里,研究嫘祖,必须与研究黄帝文化相结合。

    作者简介:

    曹桂岑,男,汉族,( 1936年 ~ ),河南省遂平县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5年 5。月河南省第三批省管优秀专家,曾赴挪威、香港、台湾参加学术交流。长期在河南从事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楚文化。主要作: 1.《淅川下王岗》(合著), 2.《河南考古四十年》(合著), 3.《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货币部分主编), 4.《楚文物图典》(合著), 5.《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 50余篇 。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西平网(2009-05-24 )
0
下一条:西陵考 上一条:嫘祖故里与西平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