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驻马店

汝南罗卷戏的历史现况及思索

2013/11/26 11:53:13 点击数: 【字体:


    汝南罗卷戏的历史渊源

    汝南县位于豫南淮北平原,南接正阳县,北连上蔡,东临平舆,西傍确山、遂平。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宿鸭湖水库横卧在县西北。湖内碧波万顷,草丰鱼肥,是河南省主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同时也盛产小磨香油,被誉为“小磨香油之乡”。汝南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汝南称天中”,相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而汝南为豫州的中心,史称天中。在县城以北大约三里的地方,就是久负盛名的天中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还亲自写了碑铭,现该碑仍矗立在山脚下。在春秋时期属蔡,战国归楚,西汉时设汝南郡,东汉称豫州,唐代改为蔡州,元称汝宁府。明清沿元制,民国时废府,设为第八专员公署,现属驻马店市。汝南的戏曲活动很早就有记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平淮西碑》(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中写到:“始时蔡人,禁不往来,今相从戏,里门夜开”,这说明当时汝南已有戏曲活动了。明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赵贤《南海观音阁》碑中写道:“‘潮海盛会’每年二月二十九(观音老母的生日)往来拜谒者,不绝于途。圣祠之阳,颖塔之阴,扎高台唱戏四台”。吏部尚书李本固曾说:“南辕北辙会蔡州,四方歌舞闹汝宁”。罗卷戏,是罗戏与卷戏的统称,因二个戏种经常同台演出,故称之为罗卷戏,在汝南县有非常悠久的历史。1.卷戏卷戏的产生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民间传说中可以寻其踪迹。据说,卷戏的产生还与明成祖朱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传,明时燕王朱棣为夺皇位,在北京起兵,曾驻扎在这里。后来,当地群众就建了一座“燕王庙”以示纪念,并将驻军之所取名为“燕亭店”。在寺庙中和尚的经书称为《宣卷》,卷戏的“卷”就是《宣卷》的卷,和尚诵经、做法事、道场等活动时用的音乐就是“卷调”。后来流落民间,期间,吸收了民歌、小曲的旋律元素、方言及民间传说,逐渐形成了有故事情节的卷戏。在明末,卷戏已在代堂、楚卜姚湾等村镇流行,戏班非常活跃,形成了名闻中原的“戏窝子”。有一个民间传说可以佐证: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进攻汝宁府,官兵困守城池不准百姓随意往来。代堂有位农民进城为其父买药,官兵以为他是‘匪’而扣留。他说明原委,官兵不信,问他‘:你是代堂人,那你会不会唱卷戏?’他回答不会。官兵说‘:代堂的人都会唱卷戏,你不会唱,那一定是奸细,拉下去杀了’。农民大呼:‘哎呀,不好了……’一个甩腔。官兵一听便笑道:‘是代堂人,放他回去’。可见当时卷戏已非常流行。在卷戏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原籍汝南燕亭村人李狗拽的名字,我们不应该忘记。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最“土气”名字的李狗拽,却对卷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攻须生,扮相好、做戏真,还有一副高低自如的金嗓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上蔡、遂平、西平、叶县、许昌、临颖、南阳等地纷纷来人聘请卷戏艺人前去传艺,使得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很快就遍地开花、风靡中原,受到各地群众的普遍喜爱。2.罗戏有关文献写作“戏”、“逻逻”、“锣戏”、“逻戏”,民间亦称之为“大笛子戏”、“大笛子”等。罗戏源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清康熙年间汝南传入,而且很流行。康熙十年,汝宁府所辖上蔡知县杨庭望曾发下禁止罗戏在上蔡境内演出的通令。汝南县北部的一些村镇与上蔡相接,所以,罗戏在汝南也很盛行。据艺人们讲,清乾隆年间,著名罗戏艺人郑月景清初从山东东明县携全家定居于代堂,在楚卜、代堂一代传授罗戏。不少卷戏艺人也能唱罗戏。罗戏与卷戏的互补性非常明显:罗戏的武场使用真功夫,台上常用的拳路就有大、小红拳,长路有马蹄枪、满堂红、三节棍、春秋刀、四十八杆、大小别式,这些武打套路,绝大多数都是武术套路。为了强化武打场面效果,罗戏演员还在八仙桌和椅子叠起来的高架子上蹿、跳、蹦、翻等,甚至演出空手夺枪的绝技;卷戏的唱腔细腻,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独具特色,他们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尤其是罗戏,受益匪浅,受卷戏等的影响,其唱腔和表演得到进一步完善,戏曲的行当也由原来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了“四生”、“四旦”“、四花脸”汝南罗卷戏的盛期在雍正、乾隆等年间。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在《制豫追忆录》中写道:“每遇集镇冲要处所,扎搭高台,演唱罗戏,动辄三、五日不散,戏台之旁开设酒铺、饭棚,远近村民,可自由观往……”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李绿园长篇小说《歧路灯》,其第四十二回中写到“:一日同张学书北乡看戏,离城一里半路,你说是谁的戏?偏偏是茅拔茹一班臭卷戏。”第九十五回中,叙述在开封演出的八九种当地和外来的剧种中,有“黄河北的卷戏”一语。《歧路灯》七十八回所述:“想起了民间一个戏班,叫做梆锣卷。”随着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的传入和兴起,罗卷戏渐渐衰落。起初,在各种庙会、节庆唱戏时,罗戏班备受尊重,据艺人们讲,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逢庙会、春会时不论有多少台戏,罗戏始终在正台,豫剧、越调等其他戏种都在偏台。开锣之前,各戏班都向罗戏班戏台上拜台,而罗戏班则不用回拜。罗戏中的唱腔、曲牌、锣鼓点等被其他戏种吸收。但罗卷戏却裹足不前,未进行有效的发展,失去竞争力。到清末已渐渐衰落。清末戏剧家万道同曾这样写道“:出了门,往正西,遍地都是梆子戏,南边唱的《铡美案》,北边唱的《阎婆惜》”。到民国时期,梆子戏已取代罗戏而成为正台的主角。罗卷戏艺人也曾努力,挽回颓势,吸收其他剧种的特色,曾出现过罗卷梆“三下汤”的局面。是指清末以后,汝南戏坛上,罗、卷、梆三个剧种同时在一个剧团或一个剧目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出现形式有:一、在一个剧目中出现,姚湾罗戏班演出的联台戏《宋世杰告状》分五本,前两本唱罗戏,中间两本唱卷戏,最后一本唱梆子戏;二、在一出戏中,角色分别唱不同的剧种,代堂卷戏班演出的《赵匡胤下南唐》中,赵唱卷戏,而唐士奎唱梆子;三、如郑发亮在《秦三跪门》中饰秦三虎唱卷戏和梆子,但无法改变大局。罗卷戏艺人郑志武说:“当时群众对罗卷戏编了顺口溜‘:浪卷戏、骚罗戏,要听还是梆子戏’”。在1958年,适逢宿鸭湖水库修建,卷戏的发源地燕亭店方圆数十里内的百余个村庄和罗卷戏艺人的聚集地都被拆,艺人们分散到本县及周边四县的乡村落户,从此失去了在一起切磋技艺、集体演出的条件,这对罗卷戏构成了最后的致命一击,繁盛了数百年的罗卷戏,至此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学术杂志网 2013-1-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