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汝南罗卷戏是我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古老稀有的民间传统剧种,是明代末期发源于驻马店汝南县一带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县的罗戏的总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卷戏表演内容丰富,戏文词格极富特色,唱词讲究,有着自己很独特的地方,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罗卷戏 唱词 词格
汝南罗卷戏是我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古老稀有的民间传统剧种,是明代末期发源于驻马店市汝南县一带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县的罗戏的总称。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卷戏表演内容丰富,唱腔动人独特,戏文词格极富特色,唱词讲究,有着自己很独特的地方,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卷戏的唱词有着自己很独特的地方,每一大段唱词都由一组一组的三长一短的句子组成,非常类似于我国古典诗词中词牌,时至今日仍然是按照传统沿袭下来,丝毫没有改变。在罗卷戏的传统剧目中,每出戏的唱词都极为讲究,词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不仅韵味十足,而且优美华丽,和普通的地方戏 曲相比明显高出一等。一些戏曲专家称,这很可能是在罗卷戏鼎盛时形成的,许多文人墨客对其进行了仔细加工,才能够达到这种高度。
罗戏的戏文词格分析:罗戏规整严谨,是死眼子戏。罗戏中用的最多的曲牌是〔耍孩儿〕,〔耍孩儿〕又分〔文耍孩儿〕、〔武耍孩儿〕两种。由于曲牌的限制,唱词的词格要求很规整、严谨,不然就无法入曲演唱;但这样也带来很多限制。所以罗戏艺人也常慨叹罗戏是死眼子戏。下边是一段文耍孩儿的唱词,他由八个单句组成,是《皇太子出家》中的一段:
第一联
天失时,星斗暗,
地失时,草无根,
青龙失时沙滩困。
第二联
猛虎失时离山寨,
凤凰失时落鸡群,
好汉失时无人问。
第三联
到何日,时来运转,
龙归海,虎归山林。
可以看出上段第一联是一、二、三单句组成,这联的词格是三三、三三、二二三的字数;第二联是三句,他的词格是各为一句二二三的七字句;第三联是两个单句组成,词格为三、四字数的七字句。
就词格而言,〔武耍孩儿〕的词格和〔文耍孩儿〕的相同。下边是一段〔武耍孩儿〕的唱词:
第一联
威震着,辽阳城,
有本帅,调领兵,
挡着胡儿咽喉頸。
第二联
头戴金盔双展翅,
身穿盔甲两肩平,
八方狼烟已扫净。
第三联
吴三桂,赤心报国,
保崇祯,十万江宏。
〔赞子〕是罗戏中表现激烈、恼怒或情急诸感情的调门儿,他的唱词每段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句都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如《探桥》杨六郎唱赞子词:
忽听----大炮----震天响,
吓坏----宋朝----杨六郎。
〔吧嗒嘴〕、〔倒切〕、〔硬垛〕的词格,都是五字句,中间可加字,加衬字或虚词。如:
杨(六)郎----上桥来,二目----用眼观。
青 天----如白昼,白昼----对青天。
〔山坡羊〕、〔对啃〕都是以七字句为主,有时加字。如:
九(圣)母----抬起----头来看,
二 目----昏昏----看不清。
〔娃娃〕的词格多用三三的六字句,每联五句。如:
天波府----把兵动,人马威威----一窝蜂,
正催马----往前涌,佘太君----令箭一摆,
穆桂英----收兵。
卷戏的戏文词格分析:由于卷戏脱胎于《卷经》,因此卷戏和艰涩难懂的经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尤其体现在唱词上。卷戏开初是道士诵经的经文,有不少剧目和壁画上的劝善故事图画一样,也多是劝善的,还有是唱经文的的故事内容的,唱词深奥,讲求韵律,可惜未能保留的完整。语言接近当地的民间语音节奏,多是民间的传说故事、俚语风情和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剧目,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
艺术风格。卷戏这个古老的传统戏曲,它的戏文和其它说唱文学的要求一样,要具备押韵、平仄等。而且卷戏的调子要求唱词很规整。
如〔原板〕是卷戏的头板,也是常用的基本调子。所以填唱词都是规整的三、3四组成的十字句。以下是《吴汉杀妻》中吴汉唱的一段原板:
听樵楼——打罢了——三更一过,
有吴汉——在绣房——暗自思索;
我再说——去杀妻——妻无过错,
我再说——不杀妻——为了母亲。
〔紧原板〕的词也是三、三、四的十字句,也有用二、二、三的七字句。下边是紧原板的两联唱词:
伸龙爪——把王的——御孙挽起,
王送你——三五步——全当一程;
你只把——中院士——捻在手中,
叫了声——御外甥——快接宝真。
〔吧嗒嘴〕的词格是二、三的五字句,但有些剧中加字加衬词,如《打南阳》中的一段:
走 进——新人房,
抬 头——细打量;
条 几——中间放,
桌 子——放中央;
两边厢——金交椅,
扑楞楞——放亮光。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2年.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 下》,中国ISBN 中心出版 ,1993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4]《河南省地方戏曲音乐汇编》,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印,1988 年.
[5]《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吴金宝,《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