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人去年又骄傲了一把。
原有三张“国字号”(小麦、花生、生猪国家基地县)“名片”,去年正阳县又新增了一张——位于该县县城东关的“汉代永乐少府贾君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石阙高4.75米,宽3.75米,由石块堆砌而成,既不雄伟巍峨,也不玲珑俊秀。
它因何能入国家文物局的“法眼”?我想,无外乎一是它的历史性。该石阙距今已有1700余年。二是它的稀少性。它是全国目前发现、仅存的32处整、残石阙中最完整的一座。三是它的艺术性。它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无不体现了东汉时期的特点和风韵。四是可能有历史文化名人记载的因素。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二有记载:“永乐少府贾君阙”。其子欧阳棐《集古录目》卷一记有:“汉故永乐少府将作贾君阙”。
对历史上那些干巴巴的记载甚至给它的“命名”,当地百姓并不买账。不知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起,民众称这处石阙为“望乡台”。
我感兴趣的是对它的历史猜想。从它的名字不难看出,这不过是一座曾在汉代永乐宫中任少府一职的一位姓贾的人死后修建的墓阙。这个贾君肯定不是什么显赫人物,因为史书上并无记载。
他死后能享受墓道前建双阙(正阳石阙经专家考证,原为双阙,东西分立,而今只存东阙)的待遇,必定有什么背景。史书记载:东汉建宁二年(169年)四月,汉灵帝为其生母孝仁皇后(董太后)设置永乐宫,直到她中平六年(189年)五月死后汉灵帝才废此宫。据此推测,贾君此期间应在永乐宫任职,并深得董太后恩宠,故他死后为其修建了墓阙。
这虽是我的推论和猜想,但我觉得合乎情理。
最让我痴迷的是有关它的传说:一为“灵魂恋故乡说”。传说人死后在赴阴曹地府前,为感念家人的养育之恩,其灵魂会到“望乡台”上短暂停留,看故乡和亲人一眼,大哭一声,然后才心有不甘地去地府报到。
二为“游子出门祭拜地说”。说那些因生计所迫、背井离乡的人在离家前,都要到“望乡台”前叩头祭拜,求仙人保佑。同时也祷告,万一他们客死异国他乡,一定要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回到“望乡台”上遥望家乡和亲人。
上述传说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矢志不渝地爱祖国、爱故土、爱亲人的生死情结。
三为“神仙修补说”。过去,由于“望乡台”离县城很近,建筑错落有致,且不算高,一些孩童经常攀登“望乡台”。久而久之,“望乡台”中间出现了一道可容瘦小的人侧身挤过去的裂缝。相传,有一年,县城突然出现一个疯癫的和尚,见人就喊“修大家伙喽!修大家伙喽!”一日,有人对其戏言:“有能耐你把裂开的‘望乡台’给修好了。”说也奇怪,那和尚一眨眼不见了。随后人们发现,“望乡台”上裂开的缝隙被修复了。这时,人们才悟出,那疯和尚是神仙扮的,就等凡人一句话修复裂缝。
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真正能保护这处汉代石阙的还是解放后的新中国。1963年6月20日,正阳石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兴建了仿古式四角保护亭。此后,又两次拨款修复。从此,这座1700多年的正阳石阙安然地矗立在古色古香的保护亭内,永不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和人们的攀爬,静静地、默默地在里面回忆那悠悠岁月。作者: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