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故城:穿越风尘三千年
2013/12/11 16:16:1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有幸得以近距离地去接触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那博大厚重的古蔡文化。前不久,在夕阳余晖中,笔者特约三五友人再次登临蔡国故城。只见城墙上蒿草丛生、荆棘布满,在瑟瑟秋风中随风摇摆。极目远眺,逶迤远去的蔡国故城,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三千年前这里金戈铁马的历史。
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周围,系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蔡国都城,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先秦列国都城之一。据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
多年从事古蔡文化研究的上蔡县文化学者、作家周翠女士向我们介绍了蔡国故城兴城经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封其弟叔度于蔡,让其治理蔡国。蔡叔度来到蔡地后,看到整个境内到处是顽石砂礓,地面上长满了野草荆棘,五谷不长,风天飞沙走石,雨天泥流成河,就下令就地取土,修筑蔡国城。并且大兴土木,在城中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宫殿。因工程浩大,蔡国故城没有竣工,蔡叔度就因三叔之乱囚死于郭邻。叔度死后,其子蔡仲继位为君。蔡仲励精图治,放着豪华的宫殿不住,而是在岗坡上结草为芦。他脱下华丽的锦袍和朝靴,换上粗糙的布衣和草鞋,手执木杖,带着随从人员在境内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几尺厚的地表顽石砂礓下竟是可长庄稼的黄黑土壤。于是蔡仲就发动臣民开荒种地,一年后,当人们看到黄土地上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时,才明白蔡仲的良苦用心,纷纷向他磕头称谢。接着,蔡仲又率领人们继续修建蔡国城,其后,蔡国城又经过多次重修,不断增加一些新的规划内容。
蔡国城整个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十分坚固。城垣布局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下修有护城河。城内外分布着各种手工作坊,如制陶、制骨、铸铜作坊等。蔡侯宫殿就建在蔡城正中央的最高点二郎台上,即现在的重阳街道办事处王会庄村周围区域。据专家推测,蔡国故城很有可能是每面三门,也有人说共有大小城门9座,其中正门4座,每个城门旁都建有门卫房和守卫城门的士兵住所,设施齐全。
蔡国故城略呈长方形,除西垣稍长外,其他三垣均为2000余米,其平面近似正方形。按照周礼“择中立国”的营国思想,在当时列国中只有蔡国选择在国境中心建立国都,选择“择中立宫”的即在国都的中心建立宫殿,只有蔡国等少数国家做到了这一点。专家认为,蔡国城在城建思想上大体符合《考工记》营国规制的基本模式,在先秦城市建设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蔡国故城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上蔡县委、县政府从对历史、对后世负责的高度出发,采取禁牧、禁垦、禁建等有力措施加以保护,现存的蔡国故城总长10490米,面积8.86平方公里,城墙最宽处90多米,最窄处60多米,其原貌轮廓大致保存完好。如南城垣三座城门及瓮城遗迹依稀可见,开创了我国瓮城之先河;处在北城垣中段的烽火台高25米,底部面积2900平方米,属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蔡国城及瓮城、烽火台的兴建,在当时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对于巩固城防、防御外来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城垣之上的蔡侯望河楼,即后来的重阳登高处,是历代文人骚客登高望远、饮酒赋诗之地,现为上蔡八景之一,也是今人游兴抒怀、休闲赏景之所。1996年10月,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蔡国故城在河南省百万公众投票评选中,荣登“我最喜爱的河南省十大古城”榜首。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上蔡县将蔡国故城的保护性开发列入全县旅游事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了重阳文化园项目建设,现正着手在蔡国古城墙遗址及周边种植两万亩玫瑰,配套建设高架步行栈道、自行车道、重阳登高台等,并拟通过招商引资建设蔡国故城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对古城墙、烽火台、瓮城、马面城防等遗址进行修复。清晰的思路理念,扎实的行动举措,必将让古蔡城在保持古韵中容光焕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会对接中彰显新的魅力与风采。
夕阳西下,晚霞洒落在城头,城墙下佩带红领巾的孩童笑声与汽车的鸣笛声融在一起……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张海波【原标题:蔡国故城:穿越风尘三千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网 201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