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年间,桃核雕刻工艺品就已经开始出现于民间。
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以“桃”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传统,古诗有群众于传统春节时“总用新桃换旧符”之句——就连桃符都被视为可以避邪的吉祥物,那么桃核本身,自然更是避邪佳物了。
另外,爱美,是人之天性,无论其人是贵是贱,是男是女。只要有条件,总会最大可能地给自己的生活缀上“美”这块亮晶晶的玉石。而美主要是源于生活,尤多源于民间。所以,当“桃”这种象征着吉祥的民族心理,遇到了“美”这种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心理需求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桃核雕刻工艺。
古时候,贫穷的老百姓,不像达官贵人,可以重金购得名贵饰物,甚至像王崇之类大官僚,为了斗富,可以把最珍贵的宝物视若无物,一砸为快,博得一笑。但是,贫穷永远泯灭不了人们爱美的天性。当老百姓爱美的天性、追求吉祥如意的心愿与贫困的经济状况相遇时,他们的目光便转向了身边,转向那不需要花钱即可实现求吉求美心愿的东西。此时,那在民间遍地皆是、不需花钱即可轻易得到而又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着“避邪”功能的桃核,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选择。
于是,人们在那些随便捡来的桃核上精心地雕刻上了花饰,佩戴在身上,既有装饰功能,又有“避邪”功能,真是几全齐美。
在民间,由于具有上述优点,核桃雕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候,这种雕刻有特殊花纹的小小桃核,成为历代农家必备之物。后来,连达官贵人也喜欢起了这种别具特色的小饰物,渐渐地,桃核雕刻品便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而上蔡作为古代中原文化汇集之地,很多人便逐渐专门从事这项雕刻工艺。
至清初,上蔡县东岸乡在这方面已初具规模。
至清末和民国初年,东岸乡已经有80多户人家从事这一行业,同时也涌现出刘全喜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桃核雕刻工艺艺人。如今,上蔡县东岸,已经真正成为全国的桃核雕刻工艺制作基地,其中仅柴庄这个只有1300人的村子,36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制作作坊,人人会桃核雕刻工艺,就连7、8岁的小孩童,随便叫出一个来,都能给你讲得头头是道。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制作考究、经久耐用,且物美价廉,除用于人们“避邪消灾”心理之需,更以其造型美观,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细腻逼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该产品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东北、两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山东诸省,并经义乌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天下华人和西方人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