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烙画葫芦源于清康熙年间,世承家传,以张新成远祖为始,相继衍续九代,近三百年历史。据《上蔡县志》所载,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程元璋中一甲三名进士(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于当年衣锦还乡。回至故里,程元璋专程赴党店杨法村拜访张新成远祖,其远祖特意为程元璋在葫芦上烫画“福禄寿”图案相赠,祝福程无璋前程似锦,健康长寿。程甚悦,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6),调补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时,“福禄寿”葫芦依然随身携带。张氏烙画葫芦由此声名远播,得以世代相承。
张氏烙画葫芦在众多的烙画葫芦流派中,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该工艺发祥于上蔡县党店镇杨法村,其后播及上蔡县全境及周边邻县,上世纪九十年代为鼎盛时期,其制品取材严格,多以春天种植、秋季成熟,历时150多天采摘的葫芦为主。采摘后精挑细选,将一些品相好、无裂口、无畸形的葫芦打皮自然晒干。期间为防止烈日暴晒,霉变虫蛀,需受一年风干再进行打磨整齐。烙画前需经刮皮、清洗、浸泡、上色、晾干、细笔勾线等十几道工序。烙画时,先用细头烙铁烫线,后用特制烙铁上色,上色时要轻重并列,把握好深浅层次,以便于绘制出形体效果。该工艺以烙铁代笔,充分运用国画中的白描、工笔、写意等艺术手法,作品多以佛、道、儒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古典名画为素材。诸多作品中,尤以《钟馗图》、《八仙过海》、《弥勒佛》、《宝葫芦》最受百姓喜爱。
张氏烙画葫芦取材严格,题材丰富,工艺复杂,制作时需经刮皮、清洗、浸泡、上色、晾干、细笔勾线、烙画、上漆等数十道工序。其特征为表现力丰富、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意境幽深,集拙朴自然与高雅精美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吉祥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保存价值。
张氏烙画葫芦工艺以烙铁代笔,充分运用国画中的白描、工笔、写意等艺术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图案,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层次的国画渲染效果。其作品多以佛、道、儒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古典名画为素材。诸多作品中,尤以《钟馗图》、《八仙过海》、《弥勒佛》、《宝葫芦》最受百姓喜爱。其特点为表现力丰富、线条流畅、形态逼真、意境幽深,集拙朴自然与高雅精美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吉祥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保存价值。第九代传承人张新成自幼酷爱书画和烫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张清河将该工艺制作传授于他, 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烙画葫芦工艺制作,一直传承至今。张新成制作技艺颇具造诣,其制品风格独特,图案生动多姿,内容健康向上,上秉传统绘画技艺,下承新时代烙画之风。不同的艺术作品,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和现实意义。除一些作品为同事和朋友所做,大部分皆捐赠于社会公益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6年,被上蔡县文广新局推荐申报为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谱系:
代数 |
姓名 |
性别 |
生卒年月 |
学历 |
一至三代 |
不详 |
|
|
|
第四代 |
张应天 |
男 |
1820—1860 |
|
第五代 |
张玉峰 |
男 |
1844—1884 |
|
第六代 |
张永宽 |
男 |
1865—1899 |
|
第七代 |
张国英 |
男 |
1884—1930 |
|
第八代 |
张河清 |
男 |
1921—2001 |
中学 |
第九代 |
张新成 |
男 |
1962— |
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