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周口

“道情”考释(3)

2013/12/18 10:58:37 点击数: 【字体:

,暂到长街上唱些儿道情,也好警醒世人咱。”明确标示唱“道情”的目的是警醒世人。散曲《醉太平》这样唱道:“休信道尧舜和桀纣,则不如郝王孙谭马丘刘。他们是文中子门徒,亢仓子志友,传言为吏道张平叔,偃月的刘行首,则不如阐全真王师祖,道不如打回头马半州。”(《自然集》)把尧舜说成是文中子门徒,把全真教的郝王孙谭马丘刘看得比历代统治者更重要,亦是全真教徒超脱凡尘的明示了。

    《张三丰全集》中收有《道情歌》一篇,《五更道情》六体凡三十七首,《九更道情》九首,《叹出家道情》七首,《天边月道情》九首,《一扫光道情》十二首,《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四时道情》四首,《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其立意主要是看破世路云泥,打破生死机关,无烦、无恼、无忧无虑,使自己进入空灵的境界而得道成仙。他在《五更道情》其四中说:“虚白堂前拴意马,无影树下锁心猿。”这里,“意马”、“心猿”都是有所指的,是世俗心的象征,世俗欲望太重,便不能摆脱所谓的“生死轮回”。

    “道情”在明清两代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4)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道情”逐渐脱离宋元以来的宗教气息而走向世俗情态。《清稗类钞》曰:“道情,乐歌词之类,亦谓之‘黄冠体’。盖本道士所歌,为离尘绝俗之语者。今俚俗之鼓儿词,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扶铁板,口中喃喃然。”在民间如此受到欢迎,这就为“道情”获得更大的演唱空间和更强的艺术生命力。清初“道情”作者徐灵胎的一段话也可为此时期的“道情”的民间化作反面证据:“(道情)……乃曲体之至高至妙者也。迨今久其传,仅存时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卑靡庸浊,全无超出尘世之响,其声竟不可寻矣。”二是韵式逐渐定型为七字为主的结构形式(此是就主导倾向而言,当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三字句、六字句、十字句等);三是出现了“道情叙事体”——《庄子叹骷髅》、《雪拥蓝关》等,同时“道情歌词”也逐渐吸收民间的乐曲、乐调,并结合舞台表演从而向道情剧转化;四是明清文人的“道情”拟作明显增加,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如王夫之晚年就曾作过《愚鼓词》二十七首(即渔鼓词),自言“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抒发其遁世避俗之愿望。

    从“道情”的韵式上看,这时期的“道情”已基本形成了以七言为主的结构形式。前此的“道情词”,五、七言形式不拘,此时的“道情”,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穿插三言、六言、九言、十言句而成。这在徐灵胎、郑板桥和庄子叹骷髅等道情词、道情叙事文中可得比较分明。

    清代的道情以金农、徐灵胎和郑板桥的为突出,其中“金农所作,已离开道情本质很远……徐大椿所作,以教训为主,也还近之。”尤其是板桥的《道情十首》,“最得其意”,(15)流布传唱最广,鲁迅先生曾于《三闲集·怎么写》一文中说:“《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其序曰:

    ……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溽,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其中以《老渔翁》为有名: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涯,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世情看得凉淡无聊之至,而以个人的享乐为主,所谓贫乐道,无荣无辱,便是其宗旨。”郑板桥以散淡的情怀,超脱于市俗功名利禄之上,达到无羁无绊,无荣无辱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对功利主义,对仕途经济的淡漠与鄙视,在儒家经世致用,修齐平治的主流思想占统摄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以老庄出世无为的思想,游离于主体文化的边缘,表现了失意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最为得“道情”之三昧。

    在《西游记》中第四十四回和第七十回也有道情的叙述:

    好大圣,按落云头,去郡城脚下,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水全真,左臂上挂着一个水火篮,手敲着渔鼓,口唱着道情词,近城门,迎着两个道士,当面躬身道:“道长,贫道起手。”(第四十四回)

    行者道:“你的大王却着恼呵?”小妖道:“正在那里着恼哩。你去与他唱个道情词儿解解闷也好。”(第七十回)

    和尚也可以唱“道情”,大王亦听“道情词”解闷,此时的“道情”已完全变成一种市井艺术,它的功能已不再是道教徒的冲和淡倦的抒情,也不是道门教义的宣扬,而完全变成人们消遣娱乐的说唱形式了。

  三、几部重要的“道情”与其现代形态

    明清“道情”的重要发展是出现了几部“说唱叙事道情”,叶德均在《宋元明讲唱文学》中云:“后一类(此指诗赞体叙事道情),今存明末刊本《庄子叹骷髅南北词曲》二卷,题毗陵舜逸山人杜薏编。”此与冯梦龙话本《李道人独步云门》中的“庄子叹骷髅”、丁耀亢《金屋梦》中第四十五回“庄子叹骷髅”两篇形成同一情节上的展开链。《金屋梦》中“庄子叹骷髅”有全部唱词,虽然与明刊本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至少也保存了这部“道情”的大体内容。是我们了解明清“道情”演唱的重要资料。

    《金屋梦》中的“道情”是以说白和七言及长短句的唱词相间的体例出现的。故事大体是说庄子与道童出游,荒丘路遇骸骨,庄子发问:“莫不是男子汉、妇女身、老公公、小小儿,住居何处何名姓?”叹喟其生前种种情状。后使法术使其还阳,不料骷髅却诬告庄子谋财害命之罪,最后庄子感叹到:“古今尽是一骷髅,抛露尸骸还不修。自是好心无好报,人生恩爱尽成愁。”又使其现出原形,县官下堂要拜为弟子,庄子化阵清风而去。

    故事情节不算繁复,对“道情”演唱的体制却有不可忽视之意义。除了这本道情之外,陈汝衡在《说书史话》中还介绍了自己所藏的《新订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道教》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伏羲文化略论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