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信阳

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2015/8/19 11:20:15 点击数: 【字体:


    潘pān——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关于潘姓的起源,古代的姓氏书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出自姬姓,系以邑为氏,即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说:“周文王(姬昌)子毕公高之后,子伯季食采于潘,因氏焉。”那么,“潘”为今何地呢?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潘属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魏《土地记》云:下雒城西南故潘城,必有以地为氏者。”看来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确凿根据。1990年8月出版的《中国文化大博览》解释“潘”为“今陕西长安、咸阳以北之地”。但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及《辞海》、《辞源》等书,均无此记载。因此,弄清“潘”的地望,当是解开此说的关键所在。

    再一说是认为潘姓出自芈姓,系以字为氏,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但郑樵紧接着又说“未详其始”,即潘姓起于何时、系以谁的字为氏均不清楚。《姓氏寻源》引晋朝《潘岳家谱》说潘姓是“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又引《通志》说“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潘崇是春秋时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太子商臣的老师,曾诱导商臣围楚成王,迫使成王自杀。商臣代父立,是为楚穆王,封潘崇为太师,让他掌管国事。《中国人名大辞典》将潘崇列为潘姓人物,可见潘姓不始于潘崇,而是在潘崇之前已经形成。

    那么,潘姓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潘姓出自古潘国,属于以国为氏之类。据杨育彬《河南考古》称:“潘国亦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国”,“潘国的地望可能在(今河南)固始县境”。接着又列举汉楚相碑及多件出土文物作为此说的论据。

    一、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云:“今淮滨期思城有汉楚相碑,碑文记载称:(孙叔敖)‘子辞,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固而欲有赏,必于潘国,下湿墝埆,人所不食,遂封潘乡,即固始也’。天一阁本《固始县志》卷二:‘固始县,古潘国’。”按,孙叔敖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官令尹,曾在邲之战中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还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工程。

    二、出土文物:1974年春在信阳县北甘岸村西出土的3件青铜器中,有一件铜匜有铭文“佳番白(伯)酓自乍(作)也(匜),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1978年初在潢川县南刘砦砖瓦窑厂院内出土的5件铜器中,有一件铜盘有铭文“佳番君白(伯)龙支用其赤金……”;1979年3月在信阳西北杨河村一座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中,有两鼎腹壁及一盘、一匜底内均有“佳番昶伯者”等铭文。

    另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潘一作番”;何光岳《楚源流史》,“潘为楚邑”。由此可知,古代确实有一个潘国,这个潘国为伯爵,其地望在今河南固始县,很可能就是西周初期伯季的食采地“潘”,春秋时期被楚国兼并后置邑;亡国后的潘国子孙,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潘氏。

    此外,潘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即《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氏改为单姓潘氏。

    上述三源中,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芈姓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鲜卑族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因此,三源同属一宗,即从根本上讲,潘氏是黄帝的后裔。

    由于史籍中最早的潘姓人物是潘崇,《史记》又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的儿子潘尫,为楚庄王时大夫;孙子叫潘党,继为楚大夫。潘党的后代,主要是在今湖北境内发展。东汉灵帝光和年间,有潘乾,任溧阳(今属江苏)长,此后,潘氏有一支在溧阳发展;献帝时有尚书左丞潘勖,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三国时,吴有浏阳侯潘濬,为汉寿(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县东北)人;右将军潘璋,为发干(治所在今山东冠县东南)人;曾被孙权立为皇后的潘夫人,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氏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荥阳郡中牟潘氏最为兴旺。潘勖有子芘、满,芘之子潘岳,潘岳之侄潘尼,世居中牟,至潘尼的孙子潘才,晋代任广宗太守,在广宗(在今河北威县东)安家,此后发展成为潘氏重要的一支。潘才的8代孙潘绍业,北魏时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剌史,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唐代任杭州(今属浙江)剌史,均在当地安家。又,唐左屯大将军潘道毅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是潘尼的裔孙;水部员外郎潘伯起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潘勖的后代。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代的几百年间,潘氏不仅是中牟的名门望族,而且又自中牟衍分出许多支脉。汉寿潘氏,自潘濬之后有很大发展,也不断向外播迁,如西晋时的潘茂名为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可能就是潘濬的后代;唐秘书监潘肃仁为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自称是潘濬的后代。唐、宋时期,潘氏的郡望还有河南(今洛阳)、豫章(今江西南昌)。河南潘氏,主要是鲜卑族破多罗氏所改,也有一些本来是汉族,如东晋检校太傅潘環,洛阳人,即是汉族。鲜卑族潘氏是潘威的后代,此支潘氏人丁兴旺,自北魏至唐代官宦辈出,簪缨相继,如北魏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北将潘长、唐监察御史潘玠等,均是潘威的后裔。豫章潘氏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散骑常侍潘处常及其子内史舍人潘佑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潘氏徙居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据福建《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有固始人潘节,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当地安家落户,此后,子孙蕃盛,分居漳浦、诏安等地,有的又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如唐宪宗元和中登进士第的漳浦(今福建云霄)人潘存实,即是潘节的后代。至明清时期,潘氏分布更为广泛,居住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许多地方。姓氏书列潘氏的郡望为:荥阳、广宗、河南。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治理台湾时,潘踄驾船到台湾捕鱼,留居当地,是为大陆入台最早的潘姓人。此后,闽、粤潘氏又有不少人陆续移居台湾。在日本人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潘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米田,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原来的潘姓。目前,潘姓是台湾第42大姓。此外,清朝初期,台湾曾几次发生叛乱,新竹竹北新社的土著,屡次协助官兵平乱。因此,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赐予助战有功的土著7姓,以示表彰。其中,第六即为潘姓。台湾姓潘的山胞并非只有赐姓这一支,而是还有多支,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大陆移民入台垦殖时,清廷实施保护土著的所谓“番大祖”制度,土著全都是地主,而从事开垦的大陆移民则是佃户,必须向身为地主的土著交租。在这种情形下,土著认为只要有水、有米、有田,生活便可无虞,所以,想到要改姓,便纷纷采用这个“有水、有米、有田”的潘姓。又,清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意为蝉,改姓潘。清代,台湾土著还有取义蕃族而成为潘姓者。凡此种种,使台湾潘姓的山胞家族特别多。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一些潘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在中国历史上,潘姓名人辈出,代不乏人,仅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就有20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元代以前主要是西晋的潘岳、潘尼,宋朝的潘美、潘阆。潘岳,中牟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以其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从姿容上说,他是著名的美男子,年少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满载而归”,因之被称为“潘郎”,“掷果盈车”的故事被广为流传。潘岳之侄潘尼,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潘美,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灭南汉、南唐、北汉时,担任大将,后负责北方边防。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攻辽,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被杨业妻折太君提出控诉,受降级处分。后又加至同平章事。潘阆,亦为大名人,宋太宗朝经人推荐,赐进士,后以“狂妄”的罪名被斥,至真宗朝受到赦免。他能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自制《忆余杭》词三首,一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于玉堂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明代有水利家潘季训,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自嘉靖末到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27年,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还有文学家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人,曾从事《盛明杂剧》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明、清之际有思想家潘平格,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等;还有史学家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著《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清代,潘姓名人大多出自江南,如学者潘耒,为吴江(今属江苏)人,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诗人潘德舆,为江苏山阳(今淮安)人;书画家潘奕隽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都是知名画家。此外,清初有江南溧阳(今属江苏)农民起义首领潘茂、潘珍;清末有上海小刀会首领潘起亮(即潘可祥),贵州省荔波县水族农民起义首领潘新简。

    在近现代史上,潘姓人才济济,表现在诸多方面。文化艺术界有: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并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潘漠华(1902——1934),浙江宣平(今武义)人,现代诗人,有诗集,后写小说,其内容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新闻出版界有潘非(1918——1968),浙江平湖人,多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55年后历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委常委、副总编辑。在学术界有:潘梓年(1893——1972),江苏宜兴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后长期任《新华日报》社长,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54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著有《逻辑与逻辑学》等。潘菽(1897——1988),江苏宜兴人,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等,著有《心理学概论》,主编《人类的智能》、《教育心理学》等。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曾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建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兼历史系副主任等,著有《优生学原理》、《政学罪言》、《民族特性与民族性》,译有《物种由来》、《性心理学》、《自由教育论》。潘念之(1901——1988),浙江新昌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学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归国后,长期从事中共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地下秘密斗争;对法学、政治学造诣很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在政界有:潘自力(1904——1972),陕西华县人,建国后历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兼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大使。潘汉年(1906——1977),江苏宜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5年先后任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和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潘振武(1908——1988),湖南常德人,建国后历任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事局长、武汉军区副政委、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英模人物有潘阿耀(1907——1982),浙江象山人,1950年5月试验出中国第一根无缝黄钢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外,还有一位旅行家叫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1930年6月开始徒步和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历时7年,行程数万里,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海外的潘姓华人,以及港、澳潘姓同胞,也都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例如,印尼华人潘国强,善于经营草药,所办的雄鸡草药厂,为印尼最大的草药厂之一,其产品行销全国和东南亚,并多次在国际展销会上获优质奖,他也因此被誉为印尼“草药业大王”;法国的潘洪江,港澳的潘迪生,各自拥有财富数亿美元,均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潘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排名第5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分布很广,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较多,这8省区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69%。潘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叙述者外,宋代抚水州民(今毛南、水族之先民)4姓之三为潘姓;宋代西夏人有潘姓;清满洲人有潘姓,世居铁岭;贵州黄平县苗族喀嘎杷氏,汉姓为潘;满、苗、水、京、彝、回、壮、土家、蒙古、仫佬、布依等民族均有潘姓。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