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信阳

豫风楚韵独树一帜——略论信阳民歌(3)

2013/11/29 15:01:20 点击数: 【字体:



    四、传承发展 名家辈出
  
    信阳市政府职能部门多年来一直把抢救、保护和利用信阳民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早在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信阳的民间文艺家就曾三次把信阳的"花挑""花伞""三把伞""丰收乐""围灯""山歌""小调"等民间歌舞唱到郑州、唱到北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石体洁、齐金生等演员们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并和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七十年代末,省文化厅在信阳召开全省民歌现场会;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十大集成"收集整理工作,尚拔、黄崇德、李守信、黄铁城、芮祚国、杨芝瑞、杨宝云、王军、许海明、朱卫国、王平安、张道敏、张力等参与《民间音乐选集》的整理编撰工作,并获得省民间音乐集成先进工作者奖励。还有省直的丁干贞、王致安、尼树仁、朱敬之等也为信阳《民间音乐选集》做了很多工作。1984年又拍摄了以信阳民间歌舞为主的《歌乡行》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播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文化部门更加重视民歌工作,先后三次组织民歌摄制组赴现场进行拍摄录制工作,完成了102首民歌的录音录象,从中精选出46首,在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支持下,制作成VCD音像光盘,由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织民歌演员参与中央电视台《重访大别山》和《民歌?中国》节目录制、播出;组织民歌演员队伍参加全国原生民歌大赛并获奖。组队参加省民间文艺调演并获多种奖项。《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信阳民歌》已整理完备,即将付梓成书。
  
    五、结语
  
    对信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随着岁月的流失,大批民间艺人先后辞世,民歌的库存在快速衰减;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民歌等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更为窘迫;信息社会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又使民歌的传承途径更为狭窄,后继乏人;信阳民歌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濒于失传。因此对信阳民歌的抢救、挖掘、保护和研究更是时不我待,信阳民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作者系河南省信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作者: 朱卫国【原标题:豫风楚韵独树一帜——略论信阳民歌】
  
    参考文献:[1].[清].光山县志.劝民诗(清乾隆年)。[2].程云.略论孔子的音乐观.[J].人民音乐.1980.9[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1982-1983年)[4].民间音乐选集.1、2、3卷(信阳资料卷1979-1981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广网 2010-04-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