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信阳

小叫吹子嘟嘟响——走近淮滨泥叫吹

2017/5/27 15:21:04 点击数: 【字体:

小叫吹子嘟嘟响——走近淮滨泥叫吹

    “采啷啷,拜花堂,堂里站个花姑娘,堂里娃子多哩狠,小叫吹子嘟嘟响。”这是流传在河南省淮滨县的一首童谣,童谣里“小叫吹子”就是号称“河南三大民间泥玩具”之一的淮滨“泥叫吹”。作为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泥叫吹”2011年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滨泥叫吹是2008年河南省开展民俗、民间美术、古村落三项普查中发现的彩绘泥塑玩具,因其体形小,有气孔可以吹响,当地俗称小叫吹。“‘泥叫吹’本叫‘泥叫春’。”河南省民间美术专家倪宝成说,“泥叫吹是以鸟为原型、设孔后可以吹响的泥制玩具,根据孔数量的不同,声调有单音、双音之分,但所有声调都是模仿春季时节,雄鸟吸引雌鸟交配的叫声,体现了古代先民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对生命萌动的春天的喜爱。在流传过程中,人们觉得叫春这个名字不那么好听,渐渐地把字音念破,形成了今天泥叫吹的名字。”

    在原始社会,以鸟为图腾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存在于黄河流域的史前人类中,在淮河流域的原始遗存中也有普遍发现。淮滨泥叫吹反映了当地远古先民对鸟图腾的崇拜。在淮滨泥叫吹中,最为常见的泥塑造型就是寓意吉祥如意的玄鸟和寓意多子多孙的“老斑鸠”,老斑鸠本身隐含着男孩生殖器的象征意义。“老斑鸠,咕咕咕,拿到南乡换豌豆,豌豆没开花,捏着鼻子哭回家。”“不买盐不买油,也要捎对老斑鸠。”当地很多民谣,都表达出民众对老斑鸠的喜爱之情。2009年,倪宝成第一次在淮滨看到老斑鸠的时候,激动地说:“浚县泥咕咕是昂头老斑鸠,淮滨泥叫吹是低头老斑鸠。这是雄鸟呼唤雌鸟、向雌性献殷勤的表现,还是生殖崇拜。

    淮滨泥叫吹走进当今人们的视线之前,早已流传了数千年,历史渊源极其久远。1981年,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沙冢遗址出土的一对造型独特的宽胸长尾红陶鸟,经过鉴定,确定其为龙山文化早期的器物,至今已有4000多年。红陶鸟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虽经岁月洗礼,依然栩栩如生。红陶鸟的造型与肖营泥叫吹中的玄鸟造型极其相似,我们虽然不能妄下结论,说肖营泥塑就是沙冢陶鸟工艺的直接继承,但是,从其出土地点和相似的造型来看,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淮滨泥叫吹和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一起构成了代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三点一线的民间彩绘泥塑文化。淮滨泥叫吹造型多样、色泽亮丽,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口诀代代相传,如“猪嘴齐、羊嘴尖”“羊角直、牛角弯”“老虎要露牙、龙要张大嘴”“站着尾巴长、坐着尾巴短”。淮滨泥叫吹最大的特点是石模子的使用,石模子的发现在河南省尚属首次,用石模子压出来的泥玩,有圆雕感,造型率真、手法稚拙。石模子不但验证了淮滨泥塑的历史久远,也确定了淮滨泥塑独特的艺术风格。淮滨泥叫吹从造型上分动物、人物两大类,以动物为主,动物类以鸟为主;色彩上多以玄色为底,装饰色大多不超过三种,图案上多用花瓣纹、鱼鳞纹、羽纹、席纹、回水纹。其制作工艺上与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都以黑色作为底色。

    淮滨泥叫吹过去主要依赖庙会文化而生存,庙会文化为淮滨泥叫吹提供了经济和市场支撑。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泥叫吹的宣传保护力度,成立了“淮滨彩绘泥塑小叫吹研究保护中心”、肖营泥叫吹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传承人档案,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文化产业交流活动,2012年淮滨泥叫吹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农业创意精品总决赛上获得“产品创意金奖”。

    如今,淮滨县正在积极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时文化扶贫攻坚也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淮滨泥叫吹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传承人郑金宇就开了一家“泥叫吹体验馆”,让人们体验一下泥叫吹的制作工艺。但谈话中郑金宇也流露出自己的担忧:泥叫吹传承难度很大,从事泥叫吹制作已不能养家,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年轻人不愿再学习这门手艺,传承后继乏人,目前发展比较困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