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关系亲如鱼水
记者在何家冲村头抚摸着红军碾军粮用过的“红军碾”,时不时地听到村里人讲述着从上一辈口口相传的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红军将士,身背大刀片、骑着枣红马,来到村里打土豪分田地,帮助村里干农活的故事。
在何家冲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当年红二十五军支前队员、如今已87岁的何国忠老人动情地说,这里是何氏宗族的发源地,后人一直不舍得居住,但我们却自愿提供给红军做医院。因为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自愿帮助红军传递消息、购买物资,他也是其中一员。
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乾龙是红军的后代,他说:“当年红二十五军和老百姓的关系亲如鱼水,情浓于血!”
“说也怪,红军长征走时,村里鸡不叫,狗不咬,像家人出门一样。”在村头的老银杏树下,何国忠老人沉浸在七十多年前的回忆里:“红军刚走,银杏树便被雷电劈成两半,树干烧得漆黑。人们以为这棵树会死,谁知一年后红军长征胜利,树干中间又长出了新枝。”
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在大别山流传了七十多年。何大妈是何家冲的一位普通农妇,她冒着生命危险,在村后的山洞里救护过13名红军伤员。红二十五军伤员余占海被敌人抓住后,她用亲生儿子换了回来。大别山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红军,耗尽了人力、物力、财力。徐海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1933年11月,我们撤离天台山、老君山苏区时,那里有6万人;两个月后返回时,仅剩300名老人和几名病弱儿童!罗山县史记载,大革命时期,罗山县有10万人参加红军,3.6万人牺牲。
刘华清将军后来回忆,当年红二十五军西进北上途中,经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调查了解当地情况,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困难,严格遵守纪律,坚决保护群众利益。部队进入甘肃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寺等回民聚居地时,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纪律和政策教育,并写在街上的墙上。他还亲自到清真寺拜访,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纪律。之后,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
正是有了这种支持,红二十五军才在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80多个团的多次“围剿”,并扩大到3400多人,成为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
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
如今被定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何氏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警卫室、政治部、参谋部等机关都在这里,红军栽下的4棵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红二十五军首长住过的房间,都按原样进行了修复保护。
诞生在鄂豫皖苏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曾唱遍大别山区。上世纪80年代戴季英和成仿吾等回忆,这首歌是1929年为庆祝苏维埃政权建立,借用当地曲调《八段锦》创作的。当年红军的理想是“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何家冲已是豫南山区的“明星村”,全村1241人,户户住新房,组组通公路,家家有电视机、电话、电脑,并通上了自来水。
今天,罗山县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位中,3年时间跃升了13个位次。老区人民正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来源:信阳日报 作者:周海燕)【原标题: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大别高歌永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