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信阳

“板凳龙” 一一河南省唯一的地方舞种

2013/12/14 10:44:40 点击数: 【字体:


    我是搞舞蹈工作的。为了挖掘、整理和抢救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从1984年开始,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县流传的各种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查和登记。最后在近五十个舞蹈品种中,编写出了两个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点的稀有民间舞蹈“板凳龙”和“九连环”,顺利的完成了《息县民间舞蹈集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86年,两个舞蹈稿本均被省评为中国文化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一等奖,其中“板凳龙”被编入省卷,“九连环”被编入中国卷。现将“板凳龙”的历史沿革简介如下。

  “板凳龙”在河南省息县、淮滨一带,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又广为流传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也是我省唯一的一个舞种。

   “板凳龙”就是在一条家用长板凳上扎制一条龙,每条龙由三人玩。一般媸鄙僭蛄教趿??嘣蚱咛趿?蚣甘?趿?玩七条龙,即七色龙,每—条一种颜色,包括红、黄、蓝、白、黑、青、紫)。另外,由一人或多人舞绣者领着玩。玩的过程中配上欢快而激昂的锣鼓,整个舞蹈热烈壮观。每当喜庆丰收,欢度佳节,不论地边场院,街头广场,或者舞台,都可以玩。

   “板凳龙”在息县流传了有百年历史,为了查证其历史沿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县二十二个乡镇和四十多个自然村,采访了三十多位知情人,举行了十二次老艺人座谈会,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收集了一些育关的民间传说。据县城东大街93岁高龄的老人尹干洲先生讲述,在他童年时代就见过玩“板凳龙”,而且还听父辈们讲述过有关“板凳龙”的来历:百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息县城北关外的土地庙里,居住一群被人们叫作“十八穷爷”的贫汉(即要饭花子)。这年风调雨顺,时至灯节来临,全城次街小巷,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玩龙舞凤,热闹非凡。这群苦于生计的穷爷们,为寻其乐,求得半顿温饱,祈祷来年丰收就讨来板凳一条,两方各系牛嘴笼子和破芭蕉扇,两人一前一后举着凳腿,脸上抹着花脸,嘴里哼着小曲,挨门串户,作为乞讨工具玩了起来。人们看后,无不捧腹大笑,都感别具情趣。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不像狮子不像驴,有点像牛还没皮”的四不像(有关“十八穷爷”的传说流传甚广,县城大部分年长的老人都知道)。

       后来,经一个当时在旧衙门奉事,外号叫徐大头的文人提议,经艺人们进行革新,将凳子两方扎成了龙头和龙尾,再用竹条捆扎,经裱糊彩绘,制成龙身,由四个人各举板凳的一条腿玩了起来,就这样成了“板凳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艺人们在不断演出中技艺的提高和发挥,成为现在由三个人玩的“板凳龙”。即:一条板凳三条腿(龙头两条龙尾一条),二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同时总结出,头要稳,尾要活,脚要轻,紧密配合步子匀的要领。在舞的技艺上,进一步摹拟出龙的翻、滚、跳、跃,再配上舞绣球和欢快的锣鼓,成了今天人们喜爱的“板凳龙”。

    “板凳龙”在息县流传百多年,先后经过四代艺人的不断创造革新而到今天。这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板凳龙”的第一代艺人(也就是发明创造者)应该是那一群没有留下姓名的“十八穷爷”们,他们虽然被贫困和饥饿吞没了,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慕。“板凳龙”的第二代艺人是徐永鲜(外号徐大头,)和尹干洲等,他们是“板凳龙”的继承和发展者。第三代艺人是吴家超、丁乐宝、李德厚、彭增信、张连杰、余西全等,他们为“板凳龙”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四代艺人就是近年来培养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是余小全、李辉、张树斌等近百人。

  “板凳龙”在息县,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吉祥和欢乐的象征。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板凳龙”获得了新生。从大军南下到土地改革,息县人民玩着“板凳龙”欢呼胜利,喜庆翻身。1952年灯节时,仅息县东大街就出动了十三条威武雄壮、色彩斑烂、鳞光闪烁的“板凳龙”。1957年为迎接全省民间文艺会演,在县文化馆任新铭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该舞曲艺人吴家超、李德厚、丁乐宝等进一步作了加工和提高,增加了绣球,并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出了“二龙出水”“二龙吸珠”、“二龙绞尾”、“二龙滚身”等舞蹈组合,于同年三月在郑州参加了全省民伺文艺会演,获得演出奖,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河南日报》对该舞作了专题报道。1992年是。“板凳龙”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年五月,为了迎接首届信阳茶叶节,按照地区的要求和布置,在县委高度重视下,息县组成了有百人参加的“板凳龙”文艺大方阵。我作为该舞的总编导,指导思想上力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合广场表演的需要而有所革新。因此,不论在服装设计,道具制作,音乐编排等方面都作了大胆适度的尝试。共出动了二十条鳞光闪闪的青色“板凳龙”,舞龙者六十人全部着黄色古代武士服装,又增加了五个绣球作为领舞,执绣球人身着红色古代武士服装,还增加了二十人组成的大型打击乐队伍,打击者全部着蓝色古代武士服装,另外还增加五面“龙”字帅旗,执旗者着红色古代武士服装,为了适应广场舞蹈的表演特点,共设计出了“龙出水”、“龙盘柱”、“龙滚身”、“龙吸珠”、“龙绞身”等舞蹈组合和舞蹈画面。演出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并获奖,省电视台对该舞作了特写报道。作者:龙玉松【原标题:“板凳龙” 一一河南省唯一的地方舞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淮滨网 2009-07-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