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舞蹈工作的。为了挖掘、整理和抢救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从1984年开始,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我县流传的各种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查和登记。最后在近五十个舞蹈品种中,编写出了两个具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点的稀有民间舞蹈“板凳龙”和“九连环”,顺利的完成了《息县民间舞蹈集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86年,两个舞蹈稿本均被省评为中国文化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一等奖,其中“板凳龙”被编入省卷,“九连环”被编入中国卷。现将“板凳龙”的历史沿革简介如下。
“板凳龙”在河南省息县、淮滨一带,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又广为流传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也是我省唯一的一个舞种。
“板凳龙”就是在一条家用长板凳上扎制一条龙,每条龙由三人玩。一般媸鄙僭蛄教趿??嘣蚱咛趿?蚣甘?趿?玩七条龙,即七色龙,每—条一种颜色,包括红、黄、蓝、白、黑、青、紫)。另外,由一人或多人舞绣者领着玩。玩的过程中配上欢快而激昂的锣鼓,整个舞蹈热烈壮观。每当喜庆丰收,欢度佳节,不论地边场院,街头广场,或者舞台,都可以玩。
“板凳龙”在息县流传了有百年历史,为了查证其历史沿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县二十二个乡镇和四十多个自然村,采访了三十多位知情人,举行了十二次老艺人座谈会,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收集了一些育关的民间传说。据县城东大街93岁高龄的老人尹干洲先生讲述,在他童年时代就见过玩“板凳龙”,而且还听父辈们讲述过有关“板凳龙”的来历:百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息县城北关外的土地庙里,居住一群被人们叫作“十八穷爷”的贫汉(即要饭花子)。这年风调雨顺,时至灯节来临,全城次街小巷,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玩龙舞凤,热闹非凡。这群苦于生计的穷爷们,为寻其乐,求得半顿温饱,祈祷来年丰收就讨来板凳一条,两方各系牛嘴笼子和破芭蕉扇,两人一前一后举着凳腿,脸上抹着花脸,嘴里哼着小曲,挨门串户,作为乞讨工具玩了起来。人们看后,无不捧腹大笑,都感别具情趣。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不像狮子不像驴,有点像牛还没皮”的四不像(有关“十八穷爷”的传说流传甚广,县城大部分年长的老人都知道)。
后来,经一个当时在旧衙门奉事,外号叫徐大头的文人提议,经艺人们进行革新,将凳子两方扎成了龙头和龙尾,再用竹条捆扎,经裱糊彩绘,制成龙身,由四个人各举板凳的一条腿玩了起来,就这样成了“板凳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艺人们在不断演出中技艺的提高和发挥,成为现在由三个人玩的“板凳龙”。即:一条板凳三条腿(龙头两条龙尾一条),二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同时总结出,头要稳,尾要活,脚要轻,紧密配合步子匀的要领。在舞的技艺上,进一步摹拟出龙的翻、滚、跳、跃,再配上舞绣球和欢快的锣鼓,成了今天人们喜爱的“板凳龙”。
“板凳龙”在息县流传百多年,先后经过四代艺人的不断创造革新而到今天。这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板凳龙”的第一代艺人(也就是发明创造者)应该是那一群没有留下姓名的“十八穷爷”们,他们虽然被贫困和饥饿吞没了,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慕。“板凳龙”的第二代艺人是徐永鲜(外号徐大头,)和尹干洲等,他们是“板凳龙”的继承和发展者。第三代艺人是吴家超、丁乐宝、李德厚、彭增信、张连杰、余西全等,他们为“板凳龙”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四代艺人就是近年来培养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是余小全、李辉、张树斌等近百人。
“板凳龙”在息县,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吉祥和欢乐的象征。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板凳龙”获得了新生。从大军南下到土地改革,息县人民玩着“板凳龙”欢呼胜利,喜庆翻身。1952年灯节时,仅息县东大街就出动了十三条威武雄壮、色彩斑烂、鳞光闪烁的“板凳龙”。1957年为迎接全省民间文艺会演,在县文化馆任新铭同志的组织和带领下,该舞曲艺人吴家超、李德厚、丁乐宝等进一步作了加工和提高,增加了绣球,并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出了“二龙出水”“二龙吸珠”、“二龙绞尾”、“二龙滚身”等舞蹈组合,于同年三月在郑州参加了全省民伺文艺会演,获得演出奖,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河南日报》对该舞作了专题报道。1992年是。“板凳龙”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年五月,为了迎接首届信阳茶叶节,按照地区的要求和布置,在县委高度重视下,息县组成了有百人参加的“板凳龙”文艺大方阵。我作为该舞的总编导,指导思想上力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合广场表演的需要而有所革新。因此,不论在服装设计,道具制作,音乐编排等方面都作了大胆适度的尝试。共出动了二十条鳞光闪闪的青色“板凳龙”,舞龙者六十人全部着黄色古代武士服装,又增加了五个绣球作为领舞,执绣球人身着红色古代武士服装,还增加了二十人组成的大型打击乐队伍,打击者全部着蓝色古代武士服装,另外还增加五面“龙”字帅旗,执旗者着红色古代武士服装,为了适应广场舞蹈的表演特点,共设计出了“龙出水”、“龙盘柱”、“龙滚身”、“龙吸珠”、“龙绞身”等舞蹈组合和舞蹈画面。演出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并获奖,省电视台对该舞作了特写报道。作者:龙玉松【原标题:“板凳龙” 一一河南省唯一的地方舞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