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历史传说 >> 民间故事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朱元璋三上灵山的故事

2013/11/5 15:23:10 点击数: 【字体:


    相传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夏的一天,天气异常火热,灵山小和尚陈大用下山买米回来,在离寺不远的狮象口见一处地游方小和尚饥饿炎热昏倒在路旁,就将其背回寺院。这游方小和尚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太平乡孤庄村人,兄弟姊妹八人,他最小,故小名“重八”。朱元璋十七岁岁那年(公元1344年)春,淮南大旱,继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的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在家乡的皇觉寺里当了和尚,哪知皇觉寺也很快断了粮,只当了五十二和尚的他也被迫出去做游方僧,他在河南、淮西(今信阳)地区云游,当一日乞讨至灵山寺脚下的时候,最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陈大用所救,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一,便是朱元璋第一次上灵山。

  朱元璋在灵山寺里住下后,帮寺里挑水、扫地、打柴、种茶、什么活都干,而且聪明果断,和尚们都很喜欢他。

  当时灵山一带,白莲教已有很大影响,陈大用等好几位灵山寺僧都参加了白莲教。白莲教是明教的一个派系,因此朱元璋和陈大用有共同的思想和信仰。陈大用比朱元璋大几岁,文化也比朱元璋高。他经常像大哥一样关心朱元璋,并教朱元璋学习文化知识,和他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两人亲如兄弟。在他的帮助下,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想日趋成熟,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以灵山为据点,四处宣传明教教义,传播反元思想。此时的朱元璋已脱下僧衣投入潦州郭子兴军中。

  因朱元璋有勇有谋,很快由一名士卒升为元帅。公元1351年秋,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败仗。幸好,这儿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一身戎装,和尚们看他虽似曾相识,却不敢贸然相认,只得问他姓甚名谁。此时朱元璋哪敢透露真名实姓,只得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

  只管叨叨问姓名。

  而已料到朱元璋有此一劫的陈大用随即将朱璋引向原大雄宝殿后一口井中(圣井,又名“潜龙井”,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次上灵山避难之井,后被朱元璋御封为圣井,此井深5米,直径约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银光闪闪,波光滟滟),并用事先打通好的竹管让他含在口中,用于呼吸,躲过元兵搜捕,幸免一场劫难。这是朱元璋第二次上灵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朱元璋不忘灵山寺众僧培育与救命之恩,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3月1日亲临灵山寺降香。灵山寺众僧受宠若惊。封主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随驾入京,参议朝政,赐灵山寺“半副銮驾”,御笔题下“圣寿禅寺”四个大字。这就是朱元障第三次上灵山。后人把每年三月初一作为灵山庙会。每逢这天,前来敬香者如同潮水。后人在此塑这尊朱元璋像,纪念他三上灵山寺的故事。 如今,在朱元璋圣像背后一片湖水上,修建了一座桥(名福渡桥)长200米,宽 2.0米,整桥毛竹构造。福者富贵,桥为渡,渡可渡人。渡人即自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充分体现佛家精神和道家思想。桥中竹亭为重檐八角,上书“重八亭”三字,取明太祖朱元璋俗家小名重八之意。寓意福渡渡人,渡而得福,捷足(结竹)先登,成就大业。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