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閻€劍鍩涢崥锟�  鐎靛棛鐖�    濞夈劌鍞芥导姘喅 閹垫儳娲栫€靛棛鐖�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历史传说 >> 民间故事 >> 浏览信阳
001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02

鸡公山的由来故事

2013/4/9 9:29:16 点击数:3605 【字体:


鸡公山的由来故事
 
    鸡公山山名的由起,众说纷纭,各持一端。归纳起来不外四种:

    一说五代时,黄巢起义(也有说王仙芝起义)队伍曾驻兵山上,有一支名叫鸡公大王的部属,在进山路口头道门外,建造一座石坦堡垒,堡垒以“鸡公寨”命名,久而久之,以寨而得名,“鸡公山”就此传开。

    二说1642年底,李自成挥师南下,路径此山时遇敌,战事失利,李自成遭刀伤,流血不止,奄奄一息,恰遇李时珍在山上采药,当即捉来公鸡一只取公鸡头皮敷贴李自成伤口,李自成立即血止痛消,挥戈迎战,击溃来敌。自此,人们对此山公鸡分外珍惜敬重,为纪念获得这次胜利中鸡公头所起的作用,遂以鸡公名命为山名。

    三曰明末清初有个叫张吉光的人,举义起事,自称“鸡公大王”,为反对清朝统治,聚义军十万余众,与清兵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在这个山头上,人们为赞颂他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就命名此山为鸡公山。

    四谓人们以山头峰势命名,以主峰石头酷似鸡公头,而附近一带群众习惯称公鸡为“鸡公”,这种称法沿袭至今,鸡公山因此得名。

    第一种说法很不可靠,原因很简单:一、据史载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王仙芝和黄巢所部,为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确实均先后攻战信阳。公元876年冬,王仙芝攻战信阳后,很快控制了豫、鄂、皖三省边区结合部;后唐朝派讨使曾之礼征讨,在信阳打了一次大仗,王仙芝战败,损失万余人。信阳失守后,王仙芝不得不南下湖北。公元880年秋,黄巢起义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赶跑了唐喜宗派驻信阳的重兵,占领信阳以后,很快控制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广阔地区。这些均有据可查,但黄巢、王仙芝是否屯兵此山,则无史可考,难以证实。何况自鸡公山开发以来,开山筑路,楼亭建造和其他工程的建设不在少数,但迄今未发现点滴黄巢(或王仙芝)起义时兵器帛币和其他任何文物。再者“鸡公大王”其人之说,在鸡公山一带,玄而又玄,无法自园。有说是王仙芝、黄巢部下,有说是清初,莫衷一是,究竟是否确有其人,抑或有之,究竟为何朝代,本身就没有定说。另外,鸡公寨虽有遗址,究竟是什么时候所造,说法不一,有说是唐时,也有说是清末洪秀全、杨秀清起义队伍所造,时间相距一千多年,又无从考证。看来鸡公山以寨得名之说,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第二种说法,无可成立。虽然据《山志》载,李时珍在大别山采药,曾经从武胜关攀登鸡公山的悬崖峭壁,搜集药草标本,编写《本草纲目》,而据唐代名医所著《华佗神方》所述,民间确有用鸡皮敷贴治愈刀伤疗法。也相传1642年底,李自成曾挥师南下,途径此山,在山东北方向约两里的东沟一块大石堆上手持宝剑,屹立石上,操兵演武指挥三军,之后人们把这块石头称做“将军石”。

    让我们翻翻历史,1633年,李自成攻战凤阳后,准备进军信阳,明王朝慌了手脚,令洪承畴为首,会诸将于信阳策划力敌,后李自成改变计划,转战至陕西。但在李自成影响下,曾为洪承畴的部属张献忠决然起义,从信阳东去连克罗山、潢川、商城,张献忠率兵所到之处,民众纷纷响应,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1641年,张献忠从商城转回攻取信阳,杀了信阳知州尚孝志等主要官员。得信阳后休整一段,随之攻取泌阳,取道豫西,投奔李自成。李、张回合后,势力大振,于1643年挥师南下,为取湖北襄阳,首先攻占了信阳,从这一历史事实看,尽管相传的时间与李部实际南下的时间有异,但李的南下确有其事,既然南下,路经鸡公山亦完全可能,至于李自成是否在“将军石”上“操兵点将”暂且不论。但说他在此山遇敌战事失利,且遭刀伤与史实大相径庭了。即有此事,也不会遇李时珍相救。李时珍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而李自成南下是1643年,李时珍已入土五十年了,换言之,李时珍死时,李自成尚未出世。这就是说,持这种说法的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不攻自破。据文献记载,当时只有张献忠来过信阳,而李自成根本没有来过信阳。况且,李自成是在李时珍死后十三年才出生的,所以李自成与李时珍相遇,实属无稽之谈。

    第三种说法,亦不能叫人信服。张吉光其人确实有之,他是明朝遗老,为罗山县诸暨人,因不满清政府的雉发令而聚众起义。据其家谱载曰:“当先生力不敌敌时,即由汝南节节南退,转入大别山间,据守三天,再图进取”。据罗山熊谓桥1948年所著《鸡公山命名之我见》所述,张吉光“嗣以 清师云集,众寡悬殊,战死于大小鸡公山间”,但稍能熟悉一点鸡公山情况的人都会知道,这里只有大小鸡公山头之分,从无大小鸡公山之说,这战死于“大小鸡公山之间”,就令人费解了。是否泛指鸡公山一带其它山脉?同时熊氏对此也无确证,只是提出疑问:“此非我罗南清初称鸡公大王张吉光先生当日抗清败退根据之一乎!”

    因而作出这样的猜测:“此山或先生由此南退,坚守大别山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以阻清兵南北交通军事要点之一,后人矜其忠贞,即以其鸡公大王之名以名此山,永志不朽”。这种猜测,与民间相传的差异很大,相传:张吉光起事罗山鸡笼山,在战事失利,节节南退途中,遇一算卦先生,告诉他说:你号称鸡公大王,却困守在鸡笼山上,鸡笼关鸡,必束手就擒,应当快退避到鸡公山上去,鸡公大王到鸡公山才有用武之地。张吉光闻言后,率军退至鸡公山,按此说来,早在张吉光上山前,此山已名鸡公山,先有鸡公山山名,后有鸡公大王上山。事实上,在这以前此山就以“鸡”命名,有诗为证:
                
《鸡头石》
   
鸡头石在千山里;芳草诗传亦有名。
   
突起云宵疑健斗,乍惊风雨欲长鸣。
   
锋冠日晓丹霞拥,绣羽春晴锦树生。
   
身世百年真一肋,夜深起舞不胜情。
 
    诗,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举人岳东升写的,岳东升系信阳人,官达户部主事(部郎)。嘉靖年代明朝中叶,与清相距一百多年,这倒佐证了相传中人名与山名的先后顺次,也就是说先后有鸡公山山名,而后有鸡公大王登山驻兵是无疑的了。

    第四中说法,颇值得体味领略。山名由来,因素众多,或因优美动听的传说,或取名于名胜古迹,或以山之特产,或取山形山貌,抑或按主峰形态,集众家之说,约定俗成。而鸡公山的命名,大概是按主峰形态由“鸡公石”、“鸡头山”演变而来,所谓“鸡公石”、“鸡头山”,实际山指的都是该山主峰。这座山峰群山拱托,巍然兀立,巨石巍峨垒叠,酷似雄鸡引颈啼鸣,委实是巧夺天工的鸡公头形。据《信阳县志》记载:“鸡公山在城南七十里,上有怪石,名为鸡公山,一名鸡头山”。据彭质均著《鸡公山》所述:“鸡公山之形态,按确似鸡公,普遍所称“大鸡头”者,即鸡公之头,其教会区一○一号所在之山,与所称为“小鸡头”者,即合为山之南翼。教会区之三四四号与四○七号各所在之山,合为山之北翼。而靳云山,则为鸡腹,鸡公沟与西沟,则为其二爪。靳云山之南北两端,潜岸皆为乱石棋布,鸡爪之形,实无二致。”

    事实确如彭所描绘的,只要我们选择适当的位置眺望,报晓峰确实神似公鸡头。从坐落在主峰东部约500公尺远处的观鸡台远望,主峰宛如卧着的一只雄鸡;从松风岭遥窥,报晓峰却又有如雄鸡引颈晓鸡鸣,鸡胸隆起,翅欲扑楞,形神逼真;从山东南边遐测,报晓峰更是个“冠髯口目俱备”的鸡头。以主峰形态名全山,看来就是鸡公山山名由来的真谛,也是鸡公山的特色之一。很难设想,如果没有神似公鸡头的主峰,此山会以“鸡公山”而得名。既然主峰神似鸡公头,人们又有意无意地依照主峰四周山脉的不同形势,有意无意地去对照鸡的体态,或偶然发现形似,或有意揣摩、发挥,而分别冠以鸡翅、鸡朵、鸡腹、鸡爪,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更何况主峰两侧蜿蜒的灵华山和逶迤的长岭,远远望去,亦确如雄鸡之翼,取名“鸡公翅”十分得体。有了主峰“大鸡公头”,人们自然会寻觅“小鸡公头”。有的纯属玩味,也有的形态相似,这都在情理之中。但不管出于形态相似还是名实并不十分贴切的发挥,只要冠之以名,称的人多了,也便约定俗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喊开了。自然人们在喊的过程中,亦往往会驰聘自然的想象力,识别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使名称更臻贴切,这些不值得严格甄别的苛求。事实上有的山势不能不谓名不符实,特别是主峰东翼的“小鸡公头”,土园如坟,又无顶冠,冠以此名,未免牵强附会,这也就不必过于挑剔了。

    总之,从俗称“鸡公石”、“鸡头山”到后来比较定型的通称“鸡公山”,这种演变是合情合理的。这正如主峰“鸡公头”近些年来正不断由“报晓峰”所取代,事实上“报晓峰”本来就是从“鸡公头”引申而来,这完全在于看它是否能得到多数群众的承认,大家承认了,都这样称呼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公认的峰名。由此笔者想到,以后“报晓峰”会否进而取代“鸡公山”,容或会不会有更达意的名字取代“报晓峰”,这就要看能否为群众所爱,为群众所接受和承认。

    鸡公山有“报晓峰”这样的峰岩不是偶然的。据考,它为花岗岩体,岩石为灰白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石,似斑状结构,其质为中粒花岗岩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斑晶为钾长石,其质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与黑云母等。岩石节理发育,易于崩塌。

    “鸡公山”是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下,经多次运动而形成的,大约距今已二十至十七亿年以前(元古代),为一广柔无垠动荡的海洋,沉积了数千公尺厚的沉积物(成岩后为现在的天台山群地层),后受地壳运动影响(十七亿年前),海水推出,中断沉积达十亿年之久。大约在六亿年前地壳再次下降,此地变为浅海,沉积了不甚厚的碎屑和灰酸盐物质,大约又经过了二亿年,则发生了举世闻名加里东运动,产生了大的北西向,褶皱山脉,并伴生有猛烈的基性火山岩的喷发。海西运动(二亿年前)继承和发展了加里东运动的构造形态。直至燕山运动(一亿年前),区内发生了北东向的大断裂,造成了许多大的地垒和地堑,并伴生大量的花岗岩活动,则形成了鸡公山花岗岩。以后在长期的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产生了北北东向的大断裂,并伴生有北西西向的小断裂,地壳的上升,加速了风化剥蚀作用,天台山群卡房组片麻岩体为花岗岩体的围岩,住处顶部又较花岗岩易于风化,长期以来,风化剥蚀殆尽,形成了今日的花岗岩体高山。

    “报晓峰”由北东与北西向两条相交的正断层形成,其尖部为两条断层的交点(指向西北),其峰顶为两条断层的共同下盘(上升盘),故而呈近似三角形的孤立突起,即为雄伟绚丽的“报晓峰”。打个有点调皮的比方:地球好比个硕大的园蛋,经过漫长的造山运动,结果孵出这样一个又奇怪,又雄伟的大雄鸡。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淮阴侯韩信信阳筑“靴城”的故事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