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市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多在农村民间演出。宋代苏东坡贬谪黄州途经光山,在《仇池笔记》中说“光黄人二三月群聚讴歌”,记录了光山歌舞的盛况。又据《乾隆光山志》记载,当时已形成光山花鼓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光山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这里是中州文化和楚文化的结合部,风土人情、民俗民习、语言发音都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光山花鼓戏集萃着豫、鄂、皖边区的汉族民间小调、山歌、花会、舞蹈精华于一体,是一种具有土香土色带有独特地域性的戏曲剧种。
光山花鼓戏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花会玩灯阶段,演出龙舞、船舞、车舞并扮演各种典故;二是打五件,又叫“打龙船”阶段,一人打五件乐器,走乡串户即兴表演;三是二三对阶段,二人分工打三件乐器,一唱一合进行表演,可演情节简单的小戏;四是地灯班阶段,一班五至七人,有角色分工,有唱腔曲牌,演折子戏和地方小戏;五是花鼓戏阶段,行当、音乐唱腔等趋于成熟,成为世代相传的特色剧种。
光山花鼓戏从孕育到形成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光山花鼓戏音乐唱腔丰富,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光山花鼓戏由当地民歌小调和花会舞蹈逐步孕育而成,是板腔体和曲牌体结合的剧种。以组班形式演出,每班七八个人。以演小戏为主,也演连台戏。伴奏主要是打击乐,也有管弦乐伴奏。道白用当地方言。行当齐全,一人多角,舞美扮相简而不乱。唱腔丰富,分慢板、行板、快板、散板四类,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剧目有二百多个,以师徒口传为主。
光山花鼓戏剧目《夫妻观灯》1953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获金质奖章;《假报喜》1956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获演出二等奖。《顶椅》2005年参加首届河南省民间戏剧节展演,获银奖;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郑州参加由商务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举办的中原民间文化精品艺术展演,花鼓戏《顶椅》、《夫妻观灯》获演出金奖。
光山花鼓戏有传统剧目200多出,多是反映汉族民间生活,宣传传统道德,具有趣味性的剧目。光山花鼓戏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4年,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
2006年,又被列入省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录;
2007年,光山花鼓戏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