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亦称莲花乐和落子。清咸丰年间,莲花落传入延津县。清光绪五年(1875),莲花落从新乡县传入辉县。1928年莲花落出现于卫辉府。因有的艺人打着竹扳说唱,也有称作竹板书的。因小竹板中间夹有铜钱,故又名“金钱板”。常在新乡市街头说莲花落的艺人有两个,一是1920年行艺的王金彪(1953年去世);二是乞丐艺人付好友,他于1950年改行当了搬运工,现已退休在家。
艺人演唱的主要道具是上、下两块竹板,各长18公分,宽6公分,以细丝绳系之,凸面相对一张一合,发生响亮清脆的节奏。落子为一根长33公分,宽3公分的带齿的竹板,常在莲板击奏时用落子的齿面上下拉动莲板上端横面,发出连续“哧哧哧”的声响,以烘托喧染气氛。另有一种落子是五块各长12公分,宽4公分的竹制品,以细丝绳系之,其中一块的凸面与另外四块的相叠凸面相对,击奏时配合莲板,以丰富节奏。卫辉市的莲花落又称之为“四块瓦”,艺人在演出前随时找到四块瓦片就可击奏,故由此而得名。左手执两块较小瓦片打节拍,右手执两块较大的打花点、尤其用烧成琉璃的瓦片击打伴奏别具特色,效果更佳。原阳县的艺人则是一手打竹节子,一手用锥上三、四个眼的牛胯骨,眼上挂有小铃铛,摇动时,发出“叮当叮当”的响声。莲花落艺人多为穷苦农民和城镇无业游民,搭称“叫化子”,江湖上亦称“穷叫街”,属于乞丐的讨乞手段,他们单人独行,走街串户,以此为谋生手段。唱词无定,多为即兴编唱富有情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阳、延津、封丘县的艺人李茂长、申德兰、候喜文等说唱的《煎年糕》、《吃嘴媳妇》等生活小段流传较广。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我党地下交通员赵玉山(内黄县人,曾任封丘县棉花厂主任,已故。)以打莲花落为掩护,传递情报,机智勇敢,活跃在封丘县东鲁岗乡一带颇有名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莲花落逐渐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