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古属冀州,即传说中黄帝战败蚩尤及首次造鼓之地,当地古时有“腊鼓驱疫”的习俗。《吕氏春秋·季冬记》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代就有擂鼓求天祈雨的风俗,更有“鼓海”之称。
相传,新乡县赵堤村的中州大鼓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豫北地区独有的鼓、铙、镲、锣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州大鼓采用“小呼雷炮”鼓法,节奏紧凑,激昂流畅,闻之令人情绪激昂。鼓队中有直径1.3米、高1米、重90公斤的巨鼓,在表演行进中击鼓、敲锣、舞旗、发号炮,粗犷奔放。所以,中州大鼓具有鼓的体积大、鼓内有拉簧、敲击后鼓声与金属声齐发的特征。
据赵堤村“重修天仙行宫庙碑”记载:万历年间(公元1606年),为抗匪拒寇,击鼓为号,聚众保卫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村民捐资购置大鼓数面,用于鼓舞士气。会首赵存义、张崇仁两人多次研究鼓谱,完善鼓舞表演体系。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年),村民张万冕增置铙、镲、锣铜器,并组织了天地会、天爷会、火神会3个鼓队,中州大鼓初具规模。民国初年,村民张再富等改编传统乐曲,增添了虎头龙旗、灯笼等设备,并把鼓舞艺术用于祭祀和节日欢庆活动中。
改革开放后,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村民重新组建大鼓会,推选张观来为会长。1978年年初,新乡县小吉镇举行全县文艺汇演,中断了20多年的赵堤大鼓重新在小冀十里长街擂响,赵堤大鼓名声大振。赵堤大鼓的出色表演引起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有关人员专门驻村挖掘鼓艺,对音乐、舞蹈、道具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完善,使赵堤大鼓的表演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1988年,赵堤大鼓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并获最高奖,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州大鼓”。
2011年6月,“中州大鼓”被国务院、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前,1994年,由文化部群文司同河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专题片《中州大鼓》,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
2001年,“中州大鼓”参加中华鼓舞大赛,荣获总分第一名。
2006年10月12日,“中州大鼓”参加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华夏一绝”民族民间广场鼓乐舞蹈邀请赛,荣获金奖。
2006年年底,“中州大鼓”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7套“三农记忆”年终晚会。
2009年4月10日,“中州大鼓”参加了国家非保中心主办的全国鼓王邀请赛,荣获优秀鼓王奖。【原标题:中州大鼓——演绎五谷丰登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