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延津大平调:绽放在大平原上的戏剧奇葩

2013/4/16 10:13:00 点击数: 【字体:


    7月7日,尽管天气炎热,赶会的村民还是早早地来到了滑县八里营乡齐继村,村边一个经过简易布置的舞台边陆陆续续聚集了数百人,舞台上面扯着一条醒目的条幅:“延津大平调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舞台上演员们舞刀弄枪、尽情演唱,舞台下观众掌声连连、不断喝彩,形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是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在滑县演出的一个场景。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又因其音乐伴奏中击节的梆子比山东梆子和豫剧等兄弟梆子戏的梆子粗而长,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
  
    上世纪50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大平调的唱腔比豫剧粗犷,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出,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中期,大平调在延津的活动已经很广泛,万历年间就有原屯大平调戏班存在,至今逢年过节还继续演出,后又建立了吴修安、获嘉屯等许多班社。新中国成立前延津境内的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质的,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集中起来写台口演唱,没有一个完全以演戏为职业的“江湖班”。现在延津县有职业大平调剧团一个,1987年以来,大平调又得到了新的生机,数以百人的剧目重新上演,群众看戏的热情异常高涨。延津县大平调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由于该团行当齐全,阵容整齐,被省黄河音像出版社特邀录制了《包公碑》、《忠烈千秋》、《潘杨颂》等剧目。2004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河南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中,荣获演出金鼎奖。
  
    延津大平调是河南省仅存的四支大平调演出团体之一,其演出的大平调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与“小洪拳”拳法相近似。节奏鲜明,使观众如亲临其境,形成了手势、台步、架势、亮相独有特征。大平调自形成戏曲剧种,就以大戏著称,角色行当较全,分工较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具独特风格,又有更细致的分工。其音乐唱腔基本属板腔体,但也有曲牌体,如孩儿面等,唱腔板式分为东路、西路、河东平三个流派。大弦、二弦、三弦是大平调的主奏乐器,也是该剧种独有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文场的大弦、二弦、三弦,武场的尖子号、边鼓、大锣、二锣、手镲及梆子,其他乐器加大铙、大镲、唢呐等,既能表达喜、乐、欢、跳、甜、静、幽默的感情,又能烘托悲痛欲绝、慷慨激昂、愤怒哀鸣气氛的伴奏曲牌与锣鼓经,种类有“江流水”、“三腔”等几十种。
  
    大平调历经数百年的文化洗礼,唱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音乐以宋、元杂剧、北曲、弦索音乐为主,对其发掘整理,填补了我国宋、元杂剧、北曲、弦索音乐的失传、断代的空白,并将有助于充实、丰富、完善我国民族音乐体系。大平调的脸谱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黑脸、红脸、花脸、白脸、丑行、神仙鬼怪,是忠是奸、是正是邪、是雅是俗,角色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

    延津地处黄河故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使得大平调这一稀有剧种不断发扬光大。( 李建彬 席阳)【原标题:延津大平调:绽放在大平原上的戏剧奇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1-7-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