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新乡

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2013/9/6 9:05:47 点击数: 【字体:

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侯德昌先生画稿
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侯德昌先生画稿
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侯德昌先生画稿
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侯德昌先生画稿

    人们学画无非有两个途径,一是拜于名师之门下,描摹旧谱陈稿,得老师之真传,再有所创新。二是没有师传,吃百家饭,然后直入山林,对景写生,下苦功夫,集健成雄。然而,两者需兼顾,不可偏颇。前者易亦步亦趋,囵于师承某一家法,不敢越池半步,貌似而神无。后者易只取自然真实再现,画面之景大于艺术提炼,画中景存而画理失。

  侯德昌先生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国画创作深受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的户外对景写生,给画坛带来了清新的面貌,让人刮目相看。明暗、聚焦透视、色调等等一些西画的特征拓展了国画的绘画语言,也使许许多多人一拥而上,形成一种一时的创新时尚,唯新即佳。从而忽视传统文化中主流的东西,甚至对国画的笔墨纸张等工具材料产生疑虑。他感到这些都是偏激的、短视的。他说:“传统绘画是一部沉积深厚的巨大宝藏,需要我们非常虔诚地去对待、去探求。我在读前人画册时有一个习惯,就像读书记笔记一样,将自己认为有所启迪的形象画下来。一棵古松,一道飞泉,几块石头,以加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从中摸索出规律。方法虽不巧,但深感受益颇深。”

  侯德昌先生早年习书法,中年以后开始研习山水画,以书入画。学传统,不受某家某派之桎梏,临百家画稿,为我所用。以画松为例,侯德昌先生摹写历代画松法,从唐宋元明清名迹到近现代各家画作,不管其风格如何,总以自家笔法意临、摹写,不求一笔一画的形似,并将观画之心得记录于画稿,以求画道研深入微。长年累月,如同日记一样,画稿达数千幅。

  他所作画稿,以线描胜,或繁或简,用线精练概括。山石树木姿态优美,大小、长短、疏密组织有序,结构谨严。他说:作画稿的过程,也是锤炼山石树木结构的过程。写意山水画,最忌结构松散,再流畅淋漓的笔墨,没有完美的造型,也很难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以传统为师,以自然为师。侯德昌先生常常驻足于松林丘壑中,静思冥想,看山不厌。他说:无论是画苍岩绝壁,还是去画飞瀑小溪,大自然中那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景物都让人深感清新。作画就要让画面始终保持这种清新的气息,让画面充满一种蓬勃的朝气。前人已从大自然中撷取山石的各种皴法,要用心体会,有自己的想法,不沉迷于古人的程式,不步其迹,另辟蹊径。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多年来,侯德昌先生经常为国家重要场所作巨幅作品。1995年在西山创作《山永寿松长青》巨幅山水画期间,除了写字画画,就到玉泉山、樱桃沟、香山公园去画古松,凝思静观,深信唯有看松入骨髓,才可得松之真,进而步入心手相印的境地;1998年为中央军委创作《长城雄关》收集素材,从黄崖关到司马台,从古北口到慕田峪、八达岭长城。每日早出晚归,不畏辛苦,历时半月有余,面对雄伟长城、崇山峻岭、苍松古柏、潺潺溪流、日日临写,笔耕不辍。

  因为侯老家乡在辉县,辉县又有他非常喜爱的太行山,每隔两年,他总是要回家乡看看,到山里走走。住在太行深山老乡简朴的家中,上太行、观飞瀑,写生、作画每次短则半月,长则三四个月。

  太行山水是他生命的摇篮,是他走向艺术高度的出发地,也是他艺术走向成熟的造化之师,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数十年来,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国外,世事沧桑的历练都不能忘掉故乡太行的身影和对他影响至深的“太行山精神”。

  对侯德昌先生来说,太行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大书,读懂了太行山,也就读懂了生命精神和规律。为此,几十年来,他乐此不疲地往返于太行山与北京之间,踏遍了太行山的山道、小径,去领略那无尽的风光;穿行在村落之间,去寻访弥足珍贵的人间温情;奔走在危岩绝壁之间,去感受造化的鬼斧神工。应该说,始终保持生命艺术与太行山的紧密联系,是他生命和艺术青春永驻的奥秘;坚持了这一点,画家的生命和艺术才获得了充实和饱满,才获得了活力四溢的“精气神”。耿安辉【原标题:侯德昌:搜尽奇峰作画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2009-06-1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侯德昌 巍巍太行铸画魂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