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早春图》
艺术品收藏,艺术一般是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正宗,所谓不是功能性的,这和陶瓷官窑、青铜器、玉雕都不一样,这些在美术史框架中一般被称之为装饰性艺术或者是实用性、功能性艺术。绘画、建筑、雕塑在西方的市场定义中是纯艺术或者是高端艺术,强调的是所谓的无用之用,没有具体的功能,当然中国把艺术定义为纯教化、助人伦,统治阶级加强教化,也是文人修身养性的部分。
中国作为文物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品类就是中国字画,这个意义来说它和史前玉器、三代青铜、唐宋陶瓷等我们熟悉的考古文物系统并列,都是国之重宝。
在国之重宝中,从我们的博物馆收藏和市场流转角度讲有一个特殊的门类—宋元绘画。
宋元绘画和其他的艺术类别完全不一样,我国文物规定宋元绘画由于它的稀缺性、纸质材质的脆弱性,一般宋元绘画不出国展览,即使在博物馆展览也要定期定季,重在保藏,同时宋元绘画又是当代绘画的源流和基础,可以说也是后世绘画不可企及的高峰,受到了国家文物系统、博物馆系统、收藏家极力追捧和呵护的特殊文物类别。宋元绘画和明清绘画的流转政策、文物政策,乃至传统收藏史当中的价格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讲这个时期的绘画之前,我们要简单说下五代的绘画,唐以后五代大概五、六十年时间,是中国绘画史发展转变极快的历史时期。接下来是宋元两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下它的大流派、大画家和大景观和线索。
北宋南宋差不多300年,北宋是山水画长足发展的年代,继承了京观北派的传统,一个是李成,一个是范宽,李成是属于南唐贵胄,不太愿意给别人作画,所以现在画已经很少了。他的子孙后代有做开封府尹的,把他的画都收回去了。所以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就有了哀叹,说他的画已经见不到了。
现在零散有争议的还有,《早春图》和《溪山行旅图》就是中国早期的代表作。
国外对于绘画技法的追求基本是在以人体为中心的线索来进行的,从技法来讲,他们有两个技法体系,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一直到大家都熟悉的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菲尔文艺复兴盛事时的再现式的真实。中国有它自己的一套技法和逻辑。西方基本在一个焦点透视来表达视觉纵深感和比例关系,还有一点是明暗法,把任何一个绘画当做一个雕塑,把一幅画当做景观的窗口一样在明暗上塑造我们视觉的幻觉。这一套技法在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有纵深感的境界。
中国画从早期魏晋时期(四世纪—五世纪)所谓的树大于指,河不容舟,很执著、很幼稚的一种表达方法,但是也充满了情趣。比如说著名的《洛神赋》,也是中国传世的名记,当时的技法还是非常的简单,但是充满了天真的智趣,到《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已经成熟了,《溪山行旅图》上有赶驴的人,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谓雨点皴,倒逆做的山石的描绘,使得其栩栩如生,但是中间用一片云气给隔开了,这叫做空气式的透视法。所以,也表达了一种距离感,避免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
我们的画需要一种清晰的视觉效果以提供一种感受,形成一种判断。即使是西方的美术史工作者也都认为中国这样一种对宇宙充满了敬畏之心的再现式表达,在北宋时期达到了绘画艺术的一个高峰。这个高峰在以后也再没有出现过,所以,成为了后世楷模。
我们讲关仝,范宽、李成三家鼎势,成为了后代的楷模,李成的画留下来的很少,现在留下的更多的是李成这一系的一个学生——郭熙。郭熙的《早春图》,篇幅非常大,三拼整卷,三米多高,整个画面表达了春天的气息,把一座土质山脉描绘成充满了气韵蒸腾,生机勃动的,好像水已经解冻了,树木要萌发了,把早春充满了躁动不安又充满了生机的东西,在一种非常抽象但是又浑然一体的表达中表现了出来。【原标题:浅谈宋元绘画的欣赏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