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题名记碑(2)
2012/3/29 11:24:3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强化吏治,政府势必要采取措施。开封府立《开封府题名记》碑,就是举措之一。
北宋时期,各级官厅亦各立本厅历任官员题名碑,这是个简单的流水账,记的就是官员姓名官职到任和离任日期。这种“流水账”,西晋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北宋,更为盛行。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这样做可使后人“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对官员是一种警戒。对贪渎者,老百姓指着名字大骂像被人戳脊梁骨,有点廉耻的人都不会好过。对尽责者,老百姓的指名褒奖也是道德教化的一种。
《开封府题名记》碑显然实现了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宋,包公就备受敬仰,男女老少皆知其名。南宋时,他在碑上的名字被仰慕者触摸得“指痕甚深”。历经元明清民国,指痕更深,变成“小坑”,名字不存。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民心烛照,足以激发后代官吏之勤修德政。
元朝文学家王恽在开封看到此碑时写道:“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王恽看到石碑时,包公的名字还在,其正气“霜威”,仍能震慑贪渎。直到今天,开封民间仍有传说:“如果你不是贪官,用手指触摸包拯的名字,手指就不会发黑。如果是贪官,触摸后手指就会黑。”
石碑之上N个谜团
这通石碑刊刻北宋一代开封府长官的大部分题名,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封府第一任府尹咎居润,下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的李孝寿,共计183任。每任,均以大书书其姓名,名下刻小字记其官衔及任职时间,多呈双行竖刻。
细察此碑,我发现诸多谜团。这通石碑没落镌刻者姓名,也没镌刻日期,前后刻写字体和书写方式都不一样;有的老子当开封知府,把子侄辈的姓名也题刻上了;碑面上并没有刻满,还留有40余人的空位,这是怎么回事呢?
细看石碑,第138任是李清臣,第139任是王安礼,两人刻名紧挨着,而从第一任咎居润到李清臣,人名排列规整,字迹大小基本一致,刻书风格基本相同。开封市博物馆原馆长徐伯勇认为“李清臣以前,似为一气呵成”。
由此可知,这块石碑的第一位题刻者是王安礼,时间是他当开封知府的前后,即公元1081年至1082年。他以当时府衙所存档案资料为依据,题刻了他之前的138任开府知府,即从第一任咎居润到第138任李清臣。
至于从139任王安礼至183任李孝寿40余人,姓名字迹大小不一、刻写方式不一致,河大宋史专家周宝珠先生认为,“似为多人多次直刻”。
碑文上,多人名下有注文,老子当官,把儿孙的名姓也都刻上,如第38任吕夷简名下刻“天禧四年九月龙图阁直权学士知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儒曾孙嘉问”。这是因为,他的三儿一孙公绰公弼公儒和孙子嘉问相继任过开封知府,所以都刻上了。
这样的情况反映在碑文上,还有程羽魏羽梁颢韩绛李肃等人,都是因家族中两人以上先后任开封知府,其名下加刻子、孙、侄之名。(原标题:开封府题名记碑(2))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互联网